辛勤终有成 欢歌庆丰年——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6:49 3

摘要:秋风过处,五谷飘香。玉米田里,一个个棒子籽粒渐满;谷子田里,“金穗”挂满枝头;花生田里,肥美的“白胖子”正待破土而出;果园里,甜美的果子静待品尝……广袤的田野里,一派作物成熟景象,中原沃野新一轮丰收图景徐徐展开。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董豪杰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玉米田里,一个个棒子籽粒渐满;谷子田里,“金穗”挂满枝头;花生田里,肥美的“白胖子”正待破土而出;果园里,甜美的果子静待品尝……广袤的田野里,一派作物成熟景象,中原沃野新一轮丰收图景徐徐展开。

当秋分日的太阳从正东方升起,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约而至,广大农民在丰收的时节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

今年以来,河南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夏粮总产750.01亿斤。当前秋粮长势总体稳定,夺取丰产丰收有基础、有希望。全省上下铆足干劲,为夺取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创条件、增底气。

丰收在望变颗粒归仓

眼看到了收获期,一场持续降雨袭来,这给豫南不少地方的秋粮收获带来难题。

趁天好,抓抢收。西峡县阳城镇任沟村,不少村民提前收到了来自当地农技人员的秋收提醒,利用降雨前和天气转晴的短暂“窗口期”,争分夺秒抢收。

考虑到降雨带来的晾晒场地短缺,阳城镇政府主动协调,将各村委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清理出来,供农户临时晾晒。

尚未收获的农田,也在抓好后期管理。

“持续阴雨天气,玉米后期管理有点麻烦,管不好就容易发生霉变、品质下降。”在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臻之源家庭农场的玉米田里,尉氏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周富强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

“一定要及时清理田间沟渠,确保排水通畅。”周富强说,可不敢让玉米田长时间泡水。

这不是周富强第一次在地头传授种植技术,而是尉氏县农业农村局持续开展的送农技进田间的工作常态。今年,尉氏县制订了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种植户”联动工作模式。在此模式下,专家和农技人员纷纷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为农户传授单粒精播、化控防倒等关键技术,让农户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种植方法。

臻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卢军民的550亩玉米就用上了密植滴灌技术,通过合理提高种植密度,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科学供应水肥,今年玉米有望实现增产。

从种植模式提升到关键环节专家技术指导,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全省种植户都能享受到农业科技的惠农“大礼包”,这既是粮食丰收的保障,也是农民增收的底气所在。

农田新升级 种粮更高效

种好粮,土肥水是关键。今年小麦季,一场罕见的干旱天气困扰麦田,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的种植户李长亮却不担心。

“只要能浇,怕啥。”李长亮的自信,来自他田间安装的滴灌带,只需打开开关,就能实现自动“滴水”,方便又高效。连续浇水5次,让李长亮的小麦产量有保障。

抗旱保产,高招不止这一个。

获嘉县照镜镇樊庄村种植户宋齐文的农田被纳入获嘉县水肥一体化高效用水示范区,整齐排列的传感器让宋齐文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打开手机,登录“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台,宋齐文就可以知道玉米田里的土壤表层湿度,从而决定是否需要浇水。

人不进田,远程种地,这让宋齐文种粮更轻松。而这背后,则是农业科技的力量。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台,通过内嵌的作物生长专家库、智慧灌溉模型库,能结合农场区位、作物种类、气象数据等动态生成智能化灌溉方案。

以前浇地,100多亩地得雇人轮班守着水泵,浇一遍要七八天,遇上干旱更是心慌。而现在,手机上就能看墒情、远程控水,而且浇水时还能自动切换地块,省心多了。宋齐文还可以通过手机查看灌溉记录,每个地块的用水量、施肥量都清晰可查。

水肥精准管理让宋齐文的100亩小麦试验田亩产1300多斤,比普通地块儿增产近200斤,今年秋季玉米,他对增产信心满满。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高科技新装备纷纷“入驻”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新设备、享受高科技,让中原粮仓的根基更深更实。

社会化服务来助力

临近秋收,尉氏县的河南天惠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王二虎已经做好了准备:检修收割机,确保收获“不卡壳”;准备好烘干机械,避免连阴雨带来的晾晒难题;大马力的拖拉机跃跃欲试,迎接即将到来的整地播种……

王二虎的玉米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整整齐齐,播种的时候,都是用的北斗导航,横平竖直是基本操作。王二虎熟练地将玉米穗表皮剥下,用手掌丈量了一下,仔细查看后说:“籽粒饱满,也没生虫。”

在以前,玉米长高后,面对病虫害,喷雾器显得无能为力。而现在,王二虎利用无人机,随时可以为玉米喷药、补充营养。

在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西石桥社区,种植户张国强还开发了无人机的新用途。今年玉米授粉期遭遇高温,他巧用无人机帮助玉米人工授粉,减少了产量损失。

播种用北斗、打药用无人机、灌溉用手机,如今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我省农业生产已进入机械化主导新阶段,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高出全国近14个百分点,小麦、玉米、花生、水稻等粮油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铁牛”“智牛”在田间轰鸣,带来省时省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者则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帮种植户更好地种粮。

从种植能手到农业服务公司,王二虎的“身份”转变,就是我省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缩影。

流转土地1000余亩,王二虎用粮食产量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而拥有粮食生产全环节的机械,集种植、收获、烘干、收储于一身,则让他的农业服务公司惠及周边农户。

“一个电话,机器就到,生产全程可服务。”王二虎说。

纵观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9.6万家、27.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2.7万家。随着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省逐渐构建起“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丰收的节日,也是农民的节日。丰收满仓,秋天里最动人的乐章,正在中原大地唱响。让我们一同庆祝丰收、分享喜悦,把篮子装满,把日子过美。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