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心梗险些丧命!罪魁祸首是这些习惯,很多年轻人都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6:42 1

摘要:31岁的小李(化名),有一阵子反复出现胸口发闷隐痛,尤其活动后更加明显,但他感觉平时自己身体“还不错”,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

31岁的小李(化名),有一阵子反复出现胸口发闷隐痛,尤其活动后更加明显,但他感觉平时自己身体“还不错”,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

胸痛熬了近一周,险些丧命

8月的一个傍晚,小李的胸口又开始疼痛,与前几次不同的是,任凭他怎么蹲怎么躺疼痛都没法缓解,反而越来越疼,并伴随“胸口压迫”感。这下他彻底慌了,打车匆忙赶往就近医院。

医生看了小李的情况后,初步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非常危急。考虑到小李非常年轻,且病情危重,当地医院给他服用双抗药物后,立即联系并协助将小李转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

浙大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

31岁的心脏,三大主血管严重狭窄

心内科林建伟主任医师第一时间采集了小李的心电图,发现心电图显示下壁已出现异常Q波,需要紧急介入手术。由于小李是只身前往医院,没有家属陪同,林建伟医师通过电话与家属沟通了病情并告知病情的危急性,取得家属知晓同意。另一方面,他向医院申请为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启动了急诊介入手术流程。

考虑到手术过程中潜在的复杂情况,小李的冠脉介入手术由林建伟主任医师与心内科金重赢副主任医师共同进行。术中冠脉造影结果令所有人震惊:31岁心脏的三大主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均出现严重狭窄甚至慢性闭塞,最严重之处达95%!在林医师和金医师认真细致的操作下,罪犯血管终于成功开通。

图源:图虫创意

心梗并非老年人“专利”

青年心梗发病率正在上升

在许多人心中,心肌梗死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然而,现实却无情地告诉大家,心肌梗死正日益侵犯年轻心脏!31岁的小李并非个例,近10年来,18至44岁的青年急性心梗死患者发病率已上升了37.4%。如梦初醒的小李出院时也感叹说:“年轻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无限透支自己,殊不知,健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消耗它,它就反过来消耗你”。

术后,林建伟医师与小李一起对这个31岁的年轻心脏进行了深度分析,帮小李理出了年轻心脏“作妖”的源头因素:长期吸烟、饮食和作息紊乱不规律,导致31岁的他背负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痛风、糖尿病、肥胖的诊断,而每一个因素,都将他向冠心病推进了一步,最终年轻心脏也不堪重荷。

哪些“隐形杀手”

正在侵蚀年轻心脏呢?

很多威胁是慢性的、无症状的,甚至被忽视,直到突然爆发。以下是当前正在悄悄侵蚀年轻人心脏健康的几大“隐形杀手”:

生活习惯:透支的青春,脆弱的心脏

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原因与中老年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青年人患冠心病的首要诱因。

熬夜成瘾:长期熬夜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还会引发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盐高脂食物,缺乏蔬果摄入,频繁食用夜宵(如大排档、烧烤等),会扰乱血脂代谢、损伤血管内皮,最终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油高盐饮食会使身体易陷入“胰岛素抵抗-肥胖-炎症”恶性循环。

烟酒不离: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大量饮酒则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和心律失常。

久坐不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和血糖升高,这些因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温床”。

慢性压力与情绪内耗

长期“高压+高负荷+精神紧绷”的三重夹击,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长期压力负荷会让身体持续处于压力激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升高水平,导致血压高、心率快等症状,诱发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过度的压力和过激情绪变化还容易引起应激性心肌病,严重者甚至致命。

图源:图虫创意

心脏报警信号,不可忽视的症状

很多年轻人像案例中的患者一样,对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不以为然,认为“胸痛忍忍就过去了”,这是危险的行为。如果身体发出以下求救信号,请警惕:

胸痛

青年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心绞痛,胸前区压榨性、紧缩性的疼痛,常可放射至左肩、下颌、后背。

伴发症状

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濒死感。

不典型症状(尤其在年轻人中可能出现)

仅表现为上腹痛、牙痛、咽喉紧缩感等。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120!疑似心梗发作时,切勿自行驾车或打车去医院,急救车上有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能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图源:图虫创意

年轻人的心脏保护行动

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声明明确指出,18—29岁是心血管健康转型的关键期,强调在此阶段进行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未来心血管CVD(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因此年轻人的心脏保护需尽早启动。

饮食管理:构建“护心饮食模式”,规避“隐形风险食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针对年轻人推荐“低脂、高纤维、控盐”饮食,《AHA心血管健康饮食指南》强调“食物多样性+减少加工食品”。具体行动:

控制“隐形高油高糖”:减少奶茶、油炸食品、加工肉类摄入;

增加“护心食材”:每日摄入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提供膳食纤维,研究证实可改善血管弹性),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避免“极端饮食”:不盲目追求“零碳水”“生酮饮食”,年轻人长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导致心肌能量供应异常,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运动干预:“有氧+抗阻”结合,拒绝“碎片化久坐”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3)》要求18—35岁人群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同时每周≥2次抗阻训练。具体行动:

破解“久坐困境”: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研究显示此习惯可使年轻人血管僵硬度降低12%;

选择“高效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心率维持在(220 - 年龄)×60%~70%)每周3~4次,每次40分钟;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针对胸、背、腿部肌群,每周2次,增强心肌泵血能力;

避免“过度运动”:不盲目追求“马拉松”“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未经训练的年轻人突然高强度运动,心肌耗氧量骤增,可能诱发心肌缺血。

作息与压力管理:拒绝“熬夜透支”,稳定自主神经

研究表明年轻人每日睡眠需≥7小时,睡眠不足(<6小时/天)会使高血压风险增加40%。具体行动:

告别“朋克养生”:这是当代年轻人自创的一种“作死+自救”式养生哲学。然而,熬夜带来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依赖补剂补偿也只是杯水车薪,甚至可能因“幻觉已回血”而变本加厉;

固定作息:尽量23点前入睡,避免“凌晨1~2点入睡+白天补觉”,这种作息会打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平衡,导致夜间血压升高;

缓解“慢性压力”:年轻人学业、工作压力易引发“持续性焦虑”,可通过冥想(每天10分钟,降低皮质醇水平,减少心肌应激反应)、社交活动释放压力,研究显示长期焦虑的年轻人未来冠心病风险增加2.1倍。

规避“高危行为”:远离烟草与过量酒精

年轻人吸烟(包括电子烟)、过量饮酒是心血管“头号可控风险”。电子烟虽不含焦油,但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损伤,年轻人吸烟10年以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3倍。

控制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约啤酒750ml),女性≤15g(约红酒150ml),避免“binge drinking(短时间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诱发酒精性心肌病。

《Circulation》2023年“青年心血管健康”专题指出:“20—35岁的生活方式,决定了40岁后的心脏状态”。从饮食、运动到作息的细微调整,都是为未来几十年的心血管健康“储蓄”,且越早行动,收益越显著。

图源:图虫创意

邵逸夫健康直播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年轻人的心脏防治,9月24日(星期三)19: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钱塘院区负责人金重赢副主任医师、心内科护士长祝海香主任护师将做客“邵逸夫健康直播间”,为大家带来“青春心防线——破解年轻人群心血管疾病密码”主题直播。

直播看点:

心脏疾病真的是“老年病”吗?

哪些是“隐形杀手”在侵蚀年轻的心脏?

身体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是心脏在“报警”?

年轻心脏如何呵护?

参考文献:

1.王哲. 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冠脉病变特征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25.DOI:10.26921/d.cnki.ganyu.2024.000597.

2.Lv J, Ni L, Liu K,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nosis, and Gender Disparitie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Front Cardiovasc Med,2021,8720378.

3.Zhang M, Zuo HJ, Yang HX, et al. Trends in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btypes among young Chinese men with a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Clin Cardiol, 2022,45(1):129-135.

4.左惠娟,杨红霞,南楠,等.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4):329-334.

5.Scott J, Agarwala A, Baker-Smith CM, et 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Emerging Adulthood: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Am Heart Assoc. 2025;14(9):e039239. doi:10.1161/JAHA.124.039239.

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准则[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4,39(01):95.

7.Scott J, Agarwala A, Baker-Smith CM, et 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Emerging Adulthood: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Am Heart Assoc. 2025;14(9):e039239. doi:10.1161/JAHA.124.039239.

8.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等.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04):343-363.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浙大邵逸夫医院服务号 全新升级

打造一站式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

开启智慧医疗服务

来源:邵逸夫医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