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11日,“西湖论坛桑黄专场研讨会”在杭州盛大召开。这场由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会议,吸引了300余位医药学专家、临床医生及产业从业者,共同探讨桑黄这一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医学价值。
2024年4月11日,“西湖论坛桑黄专场研讨会”在杭州盛大召开。这场由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会议,吸引了300余位医药学专家、临床医生及产业从业者,共同探讨桑黄这一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医学价值。
会上,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栋梁教授分享了主题为《桑黄多糖的分子营养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主旨报告。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桑黄多糖在抗肿瘤、消除结节及抗炎中的分子机制,并预测桑黄将成为继灵芝之后,中医药抗肿瘤领域的“新星”。
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卫建指出:“千济方联合中国农科院已筛选出7种高活性桑黄菌株,建立了菌种库,制定了《桑黄等级规格》、《桑黄生产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桑黄从农副产品升级为名贵中药。”这一技术突破为桑黄的规模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陈栋梁院士基于分子营养学与表观遗传学理论,深入解析了桑黄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多项实验验证了其在抗肿瘤、消除结节及调节肠道菌群中的独特作用。
桑黄多糖的抗肿瘤“三板斧”
切断肿瘤能量供应
研究显示,桑黄多糖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中己糖激酶(HK)的活性。HK是糖酵解的关键限速酶,其活性降低直接导致肿瘤细胞无法通过糖酵解获取能量。实验数据显示,当桑黄多糖浓度达到IC50值时,A549(肺癌)、B16-F10(黑色素瘤)等肿瘤细胞的平板克隆形成率降至0%,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凋亡特征(如变圆、碎片增多)。
调节氨基酸代谢,饿死肿瘤
桑黄多糖通过抑制L型氨基酸转运体1(LαT1)的表达,减少肿瘤细胞对必需氨基酸的摄取。以肝癌细胞HepG2为例,桑黄多糖处理后,细胞内氨基酸代谢失衡,蛋白质合成受阻,最终导致肿瘤生长受限。
靶向脂质代谢,精准打击
脂肪酸合酶(FASN)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是维持其快速增殖的关键。陈栋梁院士发现,桑黄多糖能特异性抑制FASN活性,破坏肿瘤细胞的膜结构,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这种“精准打击”特性为降低化疗副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陈栋梁团队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揭示了桑黄多糖的抗癌机制:
激活抑癌基因:桑黄多糖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MT),逆转肿瘤抑制基因p16启动子的高甲基化状态,使其重新表达,从而抑制肿瘤增殖。
沉默致癌基因:桑黄多糖可增加癌基因c-myc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降低其转录水平。实验表明,c-myc表达量下降与肿瘤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
除抗肿瘤作用外,陈栋梁团队还聚焦桑黄多糖在消除结节与抗炎中的价值:
抑制炎症因子: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12mg/mL桑黄多糖可使促炎因子IL-6和COX-2的表达量分别降至18.27pg/mL和1.31ng/mL,根据实验数据推测,IL-6和COX-2的抑制率可能超过60%。
重塑肠道菌群平衡:动物实验显示,桑黄多糖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内疣微菌门、艾森伯格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同时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F/B值过高与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桑黄多糖的这一调节作用为其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陈栋梁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桑黄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桑黄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菌种库的建立,规模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正加速将千济方桑黄从实验室走向到了临床一线。
陈栋梁院士在会上说到:“这些实验数据让我相信,未来桑黄多糖也许会比灵芝多糖走得更远”,我们也期待未来,结合人工智能辅助的活性筛选与多组学技术,桑黄多糖在个性化肿瘤治疗和慢病管理中发挥更大潜力。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
来源:千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