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女子如何改变欧洲?17世纪慈善潮竟源自徐光启孙女善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3 05:07 1

摘要:书里的主角许太夫人,是中国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的孙女。徐光启当年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把西方的学问带到中国。

1688年,一本用拉丁文写成的《许太夫人传略》悄悄在欧洲流传开。

书里的主角许太夫人,是中国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的孙女。徐光启当年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把西方的学问带到中国。

许太夫人继承了祖父的心愿,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帮助教会,还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里保护传教士,成了中国天主教徒里的重要人物。

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亲眼见过许太夫人的善行。他把这些故事写成书,想让欧洲人看看中国信徒有多虔诚。

没想到,这本书像一粒火星,点燃了整个欧洲贵族圈的慈善热情。

那时候的欧洲正经历大变化。教会不再像以前那样说一不二,人们开始追求新思想。

白应礼的书来得正是时候——书里不光写许太夫人如何行善,还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

欧洲人看呆了:一位东方女性居然能把信仰和行动结合得这么自然,有人干脆叫她“东方的特蕾莎修女”。

书里的细节让人动容。许太夫人卖掉自己的嫁妆建孤儿院,寒冬腊月亲自给穷人熬粥。战乱时她挡在传教士前面,说:“刀剑能砍断身子,砍不断仁慈的心。

这些故事被传教士们带回家乡,在教堂和贵族客厅里传了一遍又一遍。

1690年,这本书被翻译成法文和德文,火遍欧洲。法国贵妇们在沙龙里比着做善事,谁不成立个慈善基金会都抬不起头。

奥地利皇宫更绝,把书里施粥的场景刻成版画挂在走廊里。巴黎有记者写:“以前我们只关心中国的丝绸瓷器,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学许太夫人。”

这事儿闹得挺有意思。教会把许太夫人捧成“全世界的榜样”,可有些思想家不乐意,觉得做好事不该分什么教派。

吵归吵,欧洲最早的慈善组织倒真是在这时候冒出来了。伦敦报纸开玩笑:“现在贵族比谁家的救济院多,不比谁家的猎狗好了。”

这股热潮持续了半个多世纪。18世纪初,欧洲各地冒出来好多叫“许太”的孤儿院、医院。

法国史学家皮埃尔·勒鲁瓦说得明白:“这本书就像个意外点燃的火药桶,证明人和人之间的善意,哪分什么东方西方。

今天再看这件事,就像看见三百年前的东西方在对话。

许太夫人的故事不单记录了一个人的善心,更像座桥,让两种文明的好品德走到了一起。剑桥学者玛丽安·霍奇斯说得好:“慈善不分国界,但总得有人先点把火

17世纪这把火,是从东边烧到西边的。”

参考来源

《许太夫人传略》拉丁文原版(1688年)

徐光启家族与天主教在华传播研究

17-18世纪欧洲慈善运动史相关文献

来源:夜话茶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