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gA 肾病以反复发作的血尿为典型表现,诊疗需兼顾‘控制炎症、保护肾功能、减少复发’三大目标,尤其血尿反复时,需针对性选择药物干预,中西医结合可通过调节免疫、改善肾络循环,更有效减少血尿发作频率”。今天我必须苦口婆心地跟大家说,IgA 肾病诊疗有明确方向,别等
IgA 肾病以反复发作的血尿为典型表现,诊疗需兼顾‘控制炎症、保护肾功能、减少复发’三大目标,尤其血尿反复时,需针对性选择药物干预,中西医结合可通过调节免疫、改善肾络循环,更有效减少血尿发作频率”。今天我必须苦口婆心地跟大家说,IgA 肾病诊疗有明确方向,别等肾功能下降才重视,尤其是血尿反复时,这 2 类药更有效,我来跟大家说清楚怎么诊、怎么治!
首先得跟大家明确:IgA 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炎类型,核心问题是身体产生异常的 IgA 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尿(肉眼可见或显微镜下可见),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蛋白尿、高血压。很多患者觉得 “只有血尿没其他症状,不用治”,可长期反复的炎症会慢慢损伤肾小球,10-20 年内约 30% 的患者会进展为尿毒症。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忽视血尿反复,等到出现水肿、血肌酐升高才来治,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看着大家后悔的样子,我真心疼,所以一定要把 IgA 肾病的诊疗说透。
第一部分:IgA 肾病怎么诊?先明确诊断,再评估病情
诊断 IgA 肾病不能只看血尿,要做 3 步检查,缺一不可:
肾穿刺活检:这是确诊的 “金标准”—— 通过穿刺获取少量肾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 IgA 沉积,同时明确病理分级(如 Lee 分级 Ⅰ-Ⅴ 级),分级越重,病情进展风险越高;尿常规 + 尿沉渣镜检:看是否有红细胞(畸形红细胞比例>70% 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蛋白尿(定量<1g/24h 为轻度,>3.5g/24h 为重度);肾功能 + 血压评估:查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看肾功能是否受损;同时监测血压(IgA 肾病患者常伴随肾性高血压,需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很多患者怕肾穿刺,觉得 “有风险”,其实现在穿刺技术很成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1%,只有明确诊断和病理分级,才能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别因害怕检查耽误治疗。
第二部分:血尿反复时,这 2 类药更有效,别乱用药
IgA 肾病的血尿多在感冒、劳累、感染后加重,反复时别慌,这 2 类药能针对性控制:
第一类:控制炎症、减少免疫沉积的药 ——ACEI/ARB 类药物(如缬沙坦、贝那普利等)
很多人以为这类药只是降压药,其实它对 IgA 肾病的血尿、蛋白尿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作用:通过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减少 IgA 沉积引发的炎症,同时减少红细胞、蛋白漏出;用法:哪怕没有高血压,只要有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医生也可能会用,剂量根据尿蛋白、血压调整(如缬沙坦从 80mg / 天开始,可增至 160mg / 天);注意:要长期吃,别因为血尿好转就停药,突然停药会让炎症反弹,血尿更易反复。第二类:调节免疫、改善肾络循环的中药 ——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类
IgA 肾病的血尿在中医看来多属 “血热妄行”“肾络瘀阻”,感冒、劳累后 “热毒” 加重,导致血尿反复,用这类中药能从根源调理:
清热凉血药(如金银花、蒲公英、生地、丹皮等十几味中药):适合感冒后血尿加重,伴随咽喉肿痛、口干的患者,能清除体内 “热毒”,减少炎症刺激;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三七粉冲服等十几味中药):适合长期反复血尿,伴腰痛、舌质暗的患者,能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 IgA 沉积,修复受损肾络;注意:中药需辨证使用,比如脾虚的患者要加黄芪、白术等健脾,别自己抓药吃,找专业中医辨证后用药才安全有效。第三部分:整体治疗思路 —— 中西医结合,兼顾 “控症状、护肾功”
除了针对血尿用药,IgA 肾病的整体治疗还要做好 3 件事:
避免诱发因素:感冒、扁桃体炎、肠炎是最常见的诱因,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吃生冷不洁食物,反复扁桃体发炎的患者,可在炎症控制后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切除扁桃体;控制基础问题:有蛋白尿的患者,若定量>1g/24h,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血脂高的患者要吃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避免肾动脉硬化;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查一次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每 6-12 个月查一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2 件事千万别做
别信 “偏方治血尿”:很多偏方含肾毒性成分(如马兜铃酸),会加重肾损伤,反而让血尿更难控制;别因 “无症状” 忽视复查:IgA 肾病早期多只有血尿,没有明显不适,定期复查才能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别等有症状才来治。来源:肾病科石凯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