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随女儿扎根浙江绍兴,一载光阴,我把他乡过成了故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5:48 1

摘要: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生活了五十年,我早已习惯了那里的直爽与浓烈——冬天的雪下得酣畅,能没过膝盖;夏天的西瓜甜得纯粹,咬一口满是汁水;就连邻里间打招呼,都是大着嗓门,透着股热络劲儿。去年年初,为了帮刚生了宝宝的女儿搭把手,我打包了一箱子厚衣服,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生活了五十年,我早已习惯了那里的直爽与浓烈——冬天的雪下得酣畅,能没过膝盖;夏天的西瓜甜得纯粹,咬一口满是汁水;就连邻里间打招呼,都是大着嗓门,透着股热络劲儿。去年年初,为了帮刚生了宝宝的女儿搭把手,我打包了一箱子厚衣服,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浙江绍兴。彼时的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临时驻留”,可一年时光匆匆而过,这座温润的江南小城,竟悄悄成了我心底放不下的牵挂。

初到绍兴的第一个月,我总有些“格格不入”。东北的房子讲究敞亮,窗户大、层高足,太阳一出来,屋里能晒得暖洋洋的;可绍兴老城区的房子多是白墙黑瓦的老建筑,依河而建,屋檐层层叠叠,阳光透过缝隙洒进来,在青石板路上织出细碎的光影,总觉得少了点“敞亮劲儿”。更让我不适应的是气候,东北的风是“烈”的,冬天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夏天的风带着热气,干爽利落;而绍兴的风总裹着水汽,哪怕是初春,吹在身上也湿乎乎的,连头发丝都像沾了水,黏在脸颊上。

真正让我“慢下来”的,是绍兴的水。在东北,见惯了松花江的壮阔、辽河的奔腾,总觉得水就该是气势磅礴的;可绍兴的水,却藏着一股子“软劲儿”,像极了江南女子的温柔。我家楼下就有条小河,当地人叫它“市河”,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摇曳的水草,偶尔有乌篷船从远处驶来,船夫戴着竹编的斗笠,手里的橹轻轻一摇,船尾便荡开一圈圈细碎的波纹,慢悠悠地划破水面,连带着时间都好像慢了下来。

每天清晨,我推着婴儿车沿河边的步道散步,总能看见早起的阿姨蹲在石阶上洗衣,木槌敲在衣服上“咚咚”响,混着河边柳树的沙沙声、小鸟的叽叽声,成了绍兴最特别的晨曲。有一回,女儿带着我坐乌篷船去东湖,船穿行在峭壁环绕的水道里,抬头是窄窄的一线天,低头是映着山影的碧水,船夫偶尔哼两句绍兴小调,那软糯的调子顺着水流飘进耳朵里,我忽然就懂了,为什么古人总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绍兴的雨,更是让我彻底爱上了这座城。东北的雨来得急、去得快,往往是乌云一聚,噼里啪啦下一阵,转眼就放晴,连地面都来不及湿透;可绍兴的雨,总像带着几分缠绵,淅淅沥沥的,能下上好几天。刚开始我还总盼着晴天,后来却慢慢品出了雨天的妙处。撑起女儿给我买的蓝布伞,走在老巷子里,雨水顺着屋檐滴下来,在青石板上敲出“滴答滴答”的声响,像在弹一首温柔的曲子。

巷子里的老墙爬满了青苔,墙角的绣球花被雨打湿,花瓣沉甸甸的,粉的、蓝的,透着股水灵劲儿。有次下雨,我在巷口的小茶馆避雨,点了一杯本地的珠茶,看着窗外雨雾中的白墙黑瓦,雾气袅袅,隐约能看见远处的石桥,那一刻,心里的烦躁好像都被这雨浇散了,只剩下说不出的平静。

要说最让我“解馋”的,还是绍兴的美食。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一辈子爱吃饺子、炖菜,口味偏咸鲜,总觉得甜口的菜“没滋味”;可到了绍兴,我的味蕾却被彻底“征服”了。第一次吃东坡肉时,我还皱着眉——大块的五花肉裹着红亮的酱汁,看着就油腻;可夹起一块放进嘴里,才发现肉质软烂得一抿就化,甜咸交织的味道,一点不腻,连汤汁都想拌着米饭吃干净。后来又尝了醉鸡、糟鸡,才知道绍兴人有多会用黄酒做文章——这里的黄酒香醇厚,不仅能喝,还能用来做菜,醉过的鸡肉带着淡淡的酒香,嫩得能掐出水;糟过的毛豆、花生,清爽解腻,夏天当凉菜再合适不过。街头的小吃更是让我挪不动脚:清晨的粢饭团,裹着脆油条、白糖,咬一口满嘴香;午后的臭豆腐,外酥里嫩,蘸着甜辣酱,越吃越上瘾;傍晚路边摊的茴香豆,嚼着有股特别的豆香,配着女儿偶尔给我倒的一小杯黄酒,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了。现在我还学会了做醉虾,买新鲜的河虾,用黄酒、姜片、葱段腌上一会儿,鲜得能掉眉毛,每次做给女儿女婿吃,都被他们抢着光盘。

绍兴人的生活节奏,也让我这个“闲不住”的人学会了享受慢时光。在东北时,退休后我每天都要去广场跳舞、跟老伙计下棋,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可到了绍兴,我发现这里的老人更喜欢“安静的惬意”。

家附近的府山公园,每天都有老人坐在石凳上喝茶,手里拿着收音机听越剧,偶尔跟着哼两句,声音轻轻的,生怕打扰了别人。有次我看见一位老爷爷在湖边写毛笔字,他不用纸,就用一根绑着海绵的棍子,蘸着湖水在地上写,写的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笔画流畅,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我也学着他们,每天下午坐在河边的长椅上,要么给远方的老姐妹打个电话,要么看着宝宝在草地上追蝴蝶,偶尔有路过的老人跟我搭话,虽然带着点绍兴口音,可那温和的语气,总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现在我还加入了社区的越剧班,跟着老师学唱《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唱得跑调,可每次排练完,心里都乐呵呵的。

如今一年过去,我早已把绍兴当成了自己的家。我会在菜市场跟摊主讨价还价,知道哪家的青菜最新鲜,哪家的豆腐最嫩;我会在傍晚去河边散步,跟熟悉的阿姨聊聊天,听她们讲绍兴的老故事;我甚至能听懂不少绍兴话,偶尔还能说上两句“侬好”“再会”。有人问我,会不会想念东北的老家?我当然想,想老家的雪,想老家的酸菜白肉,想老家的老伙计。可绍兴给了我另一种生活——一种温柔的、从容的、满是烟火气的生活。

那天傍晚,我带着宝宝在河边散步,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乌篷船缓缓划过,远处传来越剧的调子。宝宝指着船喊“爷爷,船!”,我笑着点头,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原来,他乡与故乡,从来不是对立的;当一座城有了让你牵挂的人、让你留恋的景、让你惦记的味道,它就成了你的故乡。绍兴于我,便是如此。

来源:小赞聊点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