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因素有哪些?具体治疗方法有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7:00 1

摘要: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承担着人体站立、行走、运动等重要功能,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人体的任何大幅度的运动基本上都离不开膝关节的参与,由于运动量巨大,自然会加重膝关节的慢性磨损和退变。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承担着人体站立、行走、运动等重要功能,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人体的任何大幅度的运动基本上都离不开膝关节的参与,由于运动量巨大,自然会加重膝关节的慢性磨损和退变。

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就是一种好发于膝关节的疾病,是发病率最高、临床最常见,对个体和社会损害最大的骨关节炎(OA,osteoarthritis)之一。

其病理特点主要是关节软骨的变性和破坏、骨质增生,并可引起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滑膜增生、关节囊和韧带挛缩、肌肉萎缩,表现为膝关节部位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膝骨关节炎虽然没有明显致残性,但其会严重降低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018年我国中老年人群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8.1%,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很可能还会上升。

由于对膝骨关节炎的病因未明,所以目前并没有根治此种疾病的办法,现在的治疗目的是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但是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来帮助人们更好的摆脱膝骨关节炎疾病的困扰。

病因

膝骨关节炎可分为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和继发性膝骨关节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个人体质有一定关系,主要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

继发性膝骨关节炎可继发于创伤、炎症、膝关节不稳定,慢性劳损以及一些先天性疾病,可发生于青壮年。

国人膝骨关节炎以原发性为主,膝内外翻是症状加重的主要诱因。

膝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包括机械性和生物性因素,两者相互作用促进了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年龄、性别、外伤、肥胖、遗传、炎症、代谢等。

有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患病率要高于男性,农村人群患病率高于城市,接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和生活在较发达地区的人患病率相对较低。

另外职业因素以及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也是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膝骨关节炎的确切发病机制未明,但以下几个机制可以促进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1)生物力学因素:膝关节正常时,关节软骨受到负荷变形,将应力分散到软骨下骨,压力消失后,软骨恢复到原状。

当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时,可能会破坏软骨组织的框架结构,导致软骨细胞受损,对于负重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机械力的增加是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关节创伤: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引起关节软骨的损伤坏死。Kim等人研究发现骨折区出现大量的软骨细胞凋亡,说明软骨细胞失去机制框架后会失去营养和支撑,导致变性和死亡,提示软骨细胞凋亡对创伤后关节炎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软骨下骨与OA的关系:膝骨关节炎的发生时,软骨下骨会出现硬化或囊性变。

一些研究通过研究认为软骨下骨的丢失和吸收与骨关节炎软骨病变发生有关,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软骨下骨的形态改变在软骨的退变之前就已发生。

(1)关节疼痛和关节压痛:疼痛可出现晨起时疼痛,稍微活动好转,活动过多疼痛再次加重的特点;疼痛与天气、受凉有关,有研究显示,疼痛与滑膜炎和神经生长因子有密切关系。

(2)关节僵硬:主要表现为晨僵,但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关节肿大或积液:可出现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4)骨擦音骨擦感。(5)关节活动障碍。

治疗

由于膝骨关节炎的确切病因不明,所以目前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膝骨关节炎是人类掌握的发生发展阶段性最清晰,也是最适合进行阶梯性分级治疗的骨关节炎之一。

治疗方式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手术,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手术,全膝置换手术。

KOA的分期以及对应的治疗方案如下:(1)初期,K-L分级Ⅰ级,治疗以基础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2)早期,K-L分级Ⅱ级,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基础治疗为辅;

(3)中期,K-L分级Ⅲ级,治疗以修复性治疗为主,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为辅;

(4)晚期,K-L分级Ⅳ级,治疗以重建治疗为主,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为辅。

基础治疗

(1)健康教育:膝骨关节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可逆转,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从而达到减缓甚至预防骨关节炎疾病发展的目的。

具体措施为:纠正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尽量少做剧烈运动,避免外伤,避免频繁爬楼梯或爬山,控制饮食,减轻体重,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股四头肌锻炼,太极拳,游泳。

其中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锻炼膝关节周围肌肉非常重要,即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又可以增加关节稳定性,甚至能够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

(2)物理治疗: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的效果,包括按摩、针灸、热疗、推拿等方式。

马玉芳等人采用超短波、热磁电治疗仪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获得不错的效果,对于一些活动不便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可给与行动辅助器械来减少关节负荷从而减轻疼痛,如手杖、助行器、膝关节支具等。

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通过抑制环加氧酶参与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常用药物之一,包括局部外用和全身应用药物。非选择性NSAIDs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胃肠道反应比较常见,应用时要慎重。

选择性COX-2抑制剂不良反应较小,可以考虑应用于患有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但NSAIDs都应慎用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外用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需注意过敏反应。

(2)延缓膝骨关节炎进程的药物:这类药物为软骨的修复提供营养,抑制关节水肿滑膜炎和关节软骨的破坏,从而延缓病程进展。药物包括氨基葡萄糖、双醋瑞因等。

胫骨高位截骨(HTO)

自19世纪60年代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报道以来,已经有了60年的临床应用,发展为现在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流程逐渐标准化的手术方式。

HTO手术一方面保留了患者自身膝关节,另一方面又恢复了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具有区别关节置换术的独特优势,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由于现在“保膝”理念的兴起以及膝骨关节炎的阶梯性治疗,HTO又得到了广大骨科医生的进一步重视。

HTO的原理主要是纠正膝关节的冠状位的关节外畸形,将下肢力线从损伤的内侧关节间室转移到正常的外侧关节间室,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矫正畸形、延缓骨关节炎发展的目的。

胫骨高位截骨的适应人群主要为较年轻活跃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和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缺点是可能影响髌骨高度,完全愈合时间长甚至不愈合,或者需要植骨促进愈合,不能同时行双侧手术。

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的缺点是术后可能影响髌腱长度和正常的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矫正范围有限和腓总神经损伤。有文献报道,两种手术最后的手术效果差异不大。

既往研究表明,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和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5年存活率为95.1%和93.9%,10年存活率为91.6%和85.4%。

由此可见,HTO治疗膝骨关节炎有非常不错的效果,但需把握好手术适应症和掌握好手术技巧。

另外胫骨高位截骨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3-D打印截骨导航模板可以精确辅助术中截骨,从而达到满意的截骨角度,同时避免了多次截骨和透视,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感染和组织损伤的风险,获得了满意疗效。

单髁置换术(UKA)

单髁置换术也是膝骨关节炎保膝治疗的一种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关节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诸多优点,比较适用于单间室病变的膝骨关节炎患者。

单髁置换术保留了患者的前后交叉韧带,使膝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得到了保障,一些研究发现,单髁置换术和全膝置换术的疗效相似,甚至术后6年的翻修率相当。

有研究通过对比HTO和UKA的疗效,发现两者术后功能评分、翻修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单髁置换术不能纠正关节外畸形,只能纠正关节内畸形,所以,术者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行此手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后王牌之一,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成熟且有效的方法。

TKA术后既能够极大地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又能矫正下肢畸形、改善关节功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术后由于活动量增加,患者的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研究表明,全膝置换术后无论是近期优良率还是长期优良率均在90%以上。但是需要注意,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存在感染的风险,其他并发症如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也时有发生。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长期、慢性、不可逆的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尚没有非常有效的阻止其进展的治疗方法。

相对而言,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阶段性比较清晰,对其的治疗临床多采用阶梯性分级治疗的方法。

治疗应当结合病人的自身情况,为其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做到精准化医疗。

同时,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非常可观的临床疗效,相信,未来膝骨关节炎的病人将会得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