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90后”劳模工匠的流金岁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8:00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前不久,西城区发布了“记忆时光 百年荣光”纪念册——《西城区记忆时光——记忆的温度》,其中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核试验的核工业人,有被誉为“中国宫腔镜之母”的妇科专家,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前不久,西城区发布了“记忆时光 百年荣光”纪念册——《西城区记忆时光——记忆的温度》,其中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核试验的核工业人,有被誉为“中国宫腔镜之母”的妇科专家,还有许多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的劳模工匠和离休干部。翻开细读,这些年过九旬的老人的故事让人感动、赞叹。

缘起

与时间赛跑抢救珍贵记忆

纪念册

两个重要时间坐标的交汇,镌刻着民族浴火重生的不屈史诗,也书写着劳动者砥砺前行的奋斗长卷。纪念册的卷首语开宗明义,道出了此次收集、整理九旬劳模工匠及老干部故事的初衷。

从5月到8月,百余天时间里,西城区委老干部局、西城区总工会等多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络老人百余位,最终形成了一批珍贵的音视频、文字资料,让沉浸在岁月中的故事、温情得以重现。

“想到过会有困难,可没想到这么难。”回忆起3个多月的走访、对接、成册过程,西城区职工技能交流创新中心主任吴双百感交集。在她和同事们的电脑里,保留着从策划到项目实施开展的时间规划表、人员分工表,有上百G的入户照片、视频、音频素材,反复订正的修改意见更是填满了桌面空间和几大摞A4纸。

需要联系的老人住在郊区、手机号有误、家属误把工作人员当成“电诈”分子……现在聊起这些,西城区职工技能交流创新中心工作人员赵杰和极光公益队长彭洁等经办人淡淡一笑。这笑容背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和努力。

“为了保证采访时老人能更清晰地回忆年轻时的故事,我们提前联系老人家属准备好当年的老照片和老物件,选取老人们精神状态最好的时间段上门,每次采访时间控制在一到两个小时。”彭洁说,有时候前一天刚约好时间,第二天却因为老人身体不适不得不推迟;有的老人愿意接受访谈,却因为家人担心老人过于激动影响血压和其他因素婉拒采访;还有的老人因为出现记忆力减退、听力衰退等情况,已经无法顺畅交流、复述当年的经历。

“每天都在等回复、排时间,我们心里非常着急。”吴双说。百余天时间里,不时传来有老人离世、住院、丧失表达能力的消息。“时间紧迫,不管多难,一定要把这些宝贵的故事抢出来。”吴双的话,道出了团队全体成员的心情。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只有11位老人的故事呈现在最终版的纪念册中。

故事

核工业战线上的老兵李鹰翔

项目发布仪式现场,第二排正中老人为李鹰翔。

8月底参加项目发布仪式的李鹰翔老人的故事,是纪念册的第一个故事。

“我是李鹰翔,一个在共和国核工业战线上奋斗了大半生的老兵。我的生命轨迹,与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紧密相连……回望来路,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我有幸亲历并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挺起脊梁的壮丽篇章。”

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代入感强,通过老人的叙述,读者可以清晰了解我国核工业发展的相关脉络。

1956年11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成立,宋任穷任部长,刘杰任常务副部长。1964年,李鹰翔被抽调到刘杰部长身边工作,担任他的秘书,得以近距离观察和参与那惊心动魄的最后冲刺。文中,关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描写,读来让人身临其境、心潮澎湃。

“(1964年)10月16日,那个永载史册的日子。下午3时整,电话里传来张爱萍将军激动的声音:‘原子弹已按时爆炸,试验成功了!’177办公室(为保障首次核试验前后方联络而设立的绝密临时机构)瞬间沸腾。我们迅速通过保密电话向中央各位首长报告喜讯……当晚,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发《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刊发红字《号外》,天安门广场和全国各地欢庆胜利时,我们在177办公室里依然忙碌着……用另一种方式分享着这份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巨大喜悦和自豪。”

在故事的最后,李鹰翔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见证了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伟大壮举。这份经历,是我一生的荣耀。”

“中国宫腔镜之母”夏恩兰

夏恩兰医生年轻时的照片。

除了见证国家重大时刻的李鹰翔,至今仍在医疗一线工作的夏恩兰的故事同样让人感动。被誉为“中国宫腔镜之母”的她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妇科一线。

1949年5月,西安刚解放,满城还飘着红旗,17岁的夏恩兰站在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宿舍里,手里攥着西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两周前,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可每到深夜,母亲“女孩要学医”的嘱咐总在她耳边回响。最终,她尊重母亲的意愿,去了医学院。

在西北医学院的五年,夏恩兰是在充满福尔马林味的解剖室和教室与图书馆中度过的。1955年9月毕业那天,夏恩兰在日记本上写下:“今日起,以手术刀为笔,以病房为纸,书写医者使命。”

1980年,夏恩兰调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协和图书馆成了她常去的地方。一次,她翻到1989年《英国医学杂志》上有篇文章讲伦敦医生Adam Magos用小儿泌尿外科膀胱镜做宫腔手术,切除药物治疗无效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16例中有15例成功止血。她心里燃起了一团火:中国妇女也该享有这样的技术。

1989年春,夏恩兰开始筹备宫腔镜手术。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专用设备,借用泌尿外科的前列腺电切镜和团队在离体子宫上反复实验,取得成功后,用于临床时,却难以找到病人。1989年到1990年,夏恩兰见了上百例子宫出血患者,一听说是“首次用镜子在子宫里做手术”,都不能接受。直到1990年4月,一位服装厂女工因每次月经都大出血前来就诊,事情才出现转机。

1990年5月4日青年节,我国第一例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成功完成,术后病人的出血顽疾得到治愈。夏恩兰和这位女工的互相感激之情也凝聚在35年的友谊里。

今年,夏恩兰老人已经93岁了,但她每周有两三天仍然去医院,参加月报会、病例讨论。老人坚持阅读中外文献,学习使用DeepSeek,为会议和学习班备课,录制课件视频。

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大年龄仍舍不得一线工作时,夏恩兰坦言:“其实,真不图啥!就是热爱!总觉得还有没做完的事,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

延伸

更多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者

吴令华老人(右)与工作人员交流。

除了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量历史细节记录着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曾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作的离休干部吴令华还原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筹建、定名的诸多细节:“当时的太庙一片荒芜,垃圾成堆,荒草没膝,常客是黄鼠狼和乌鸦,黄鼠狼满园乱跑,乌鸦晨昏起落,哇哇乱叫,后来办了几期腰鼓班才把乌鸦赶跑。南墙内东侧是从清末堆积起来的垃圾山,站在上面可以看到东长安街上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市政府拨给了40.5万斤的小米作为文化宫的开办费。于是开始清理垃圾,整修道路,修缮房屋。”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于1950年4月30日下午举行开幕式,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文化宫,开幕的时候,有三四十位领导和名人题词祝贺。

1978年,华天饮食公司开表彰大会,西四小吃的赵国琛获评劳动模范。他从小失去了父母,跟着爷爷长大,八岁那年来到姑姑家,从一个学习炒肝的手艺人成长为技术革新能手和市劳模。赵国琛在文中提到了一件小事,他13岁时,姑父决定把炒肝手艺传给他,让他继承炒肝高的名号和手艺。姑父告诉他,“这炒肝的汤得熬够八个钟头,跟做人似的,急不得。”有回他嫌麻烦,少熬了俩钟头,姑父尝了一口就吐了,拿起锅铲往他手上拍:“你糊弄汤,汤就糊弄你,顾客嘴里有准头!”那天赵国琛被罚重新熬汤,站在灶台前守了一夜,看着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明白“踏实”两个字有多沉。他一直记着姑父的话,后来他先后发明了和面机、元宵机,还改进了切火烧机。1966年,他捧着技术革新一等奖的奖状回家,媳妇直夸他“给国家做贡献了”。

1952年,西城区消费合作社东教场分理处的杨锡廉因查账时坚持原则、卖粮时公平公道等事迹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老人从年轻时就时刻把老百姓的需求记在心里,1960年元旦他就琢磨着推出了流动售货车。文中写道:“冬天冷的时候,胡同里的积雪能没过脚踝,老人小孩出门买东西摔了好几回。有天我看见收废品的三轮车在胡同里穿梭,忽然灵光一闪:‘咱也整个流动车,送货上门!’……1960年元旦,流动售货车第一次出车。我穿着军大衣,蹬着三轮车在胡同里转悠……掀开帆布帘,立马围上来一群人……后来这流动售货车在西城区推广开来。”

11个故事记录着老人们的过往,也让往日的鲜活历史重现,老人们语言质朴、谦逊,令采访者印象深刻。

目前,该项目音视频产品和纪念册已正式发布,将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传播。未来,西城区还将整合区内资源,对文字进行修订,并计划陆续开展80岁至90岁年龄段劳模工匠、离休干部的故事采集工作。

本报记者 张骜 文 受访者 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