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投资:捕捉价值爆发,告别“买入并持有”旧模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5:35 3

摘要:2010年时恒瑞医药的股价只有几块钱,到2020年涨到了近百元,涨幅超过20倍,很多人把它当作中国创新药投资的典范。

2010年时恒瑞医药的股价只有几块钱,到2020年涨到了近百元,涨幅超过20倍,很多人把它当作中国创新药投资的典范。

但到了2023年,恒瑞的股价跌去了七成,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这种过山车式的走势,让不少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措手不及。

但这却是创新药投资的普遍现象,在这个行业里传统的“买入并长期持有”策略经常失效,问题不是企业不够好,而是它们的价值释放方式和传统行业完全不同。

很多人买股票时会看企业的“护城河”,也就是竞争优势能维持多久,可在创新药行业,这道“护城河”往往是有时间限制的。

比如辉瑞的立普妥,这是一款治疗高血脂的药物,2006年前后它是全球最畅销的药,年销售额超过130亿美元,但2011年专利到期后,仿制药迅速进入市场,销售额两年内跌到了20亿美元以下。

这说明创新药的竞争优势不是长期的,而是靠专利撑着,一旦专利过期,原研药的市场份额就会迅速下滑。

所以把创新药企当作能“持有十年不动”的股票来看,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创新药企业在前期研发阶段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短期内几乎没有收入,比如百济神州,从2013年到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直到2025年才有望实现首次全年盈利。

这类企业的价值,很多时候都体现在未来某一个关键节点上,比如一款药物成功上市或者商业化成绩超预期,在此之前企业基本处于“烧钱”状态,传统的估值方法很难评估它到底值多少钱。

那么该怎么估呢?创新药企的核心价值在于管线,需要重构传统估值方法才能有效评估,在投资实践中,我们采用三维体系评估创新药的管线价值。

而行业里开始普遍采用“动态概率模型”。

简单说就是用每条药物管线的峰值销售 × 成功概率 × 专利期内折现系数来估算它的现值,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现金流折现更贴合创新药企的实际情况。

康宁杰瑞

2023年,康宁杰瑞一款名叫KN046的药物在临床III期试验中失败,结果当天股价大跌45%。这款药是公司最重要的管线之一,一旦失败,未来几年收入预期直接落空,市值自然大幅缩水。

创新药的研发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就算到了临床后期,也仍有较高失败风险,而一旦失败股价会迅速反应。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安全边际”并不可靠,哪怕你买得再便宜,也可能面临巨额亏损。

解决办法是建立动态风险控制机制,比如在不同研发阶段设定关键指标,提前做出仓位调整,如果某项关键临床数据表现不佳,就要考虑减仓甚至退出,避免重大损失。

诺诚健华

2021年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正式上市,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在上市之前,公司收入几乎为零,但上市一年后,年收入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

这类“从0到1”的爆发阶段,是创新药投资中最关键的窗口期,如果能在药物上市前或刚上市时介入,往往能捕捉到股价的快速上涨。

但这也需要判断力,不是所有药一上市都能卖得好,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医保政策、销售能力等都会影响药品的商业化表现,投资者不仅要懂研发,还要懂市场。

创新药行业波动大,失败率高,所以更适合用组合配置的方式进行投资。

一种常见策略是“稳进双驱”:80%的资金投向商业化成熟、平台能力强、现金流稳定的企业,比如拥有多个在研项目的龙头公司或CXO(医药外包服务公司),20%的资金投向技术突破型的新兴公司,比如在ADC(抗体药物偶联物)或双抗(双特异性抗体)领域有领先技术的小企业。

这种组合方式可以有效控制风险:稳定部分提供底仓收益,弹性部分则博取爆发收益。

传统投资者喜欢凭经验判断,但在创新药领域,数据才是最靠谱的依据。

现在不少机构采用“贝叶斯式决策树”来做风险管理,比如如果一款药在临床II期公布的ORR(客观缓解率)超过40%,就增持,如果在30%-40%之间,维持仓位,低于30%就减持。

这种方式是根据每一次数据更新,动态调整投资策略,它更像是一种“科学化投资”,而不是靠所谓的情绪和信仰。

来源:时光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