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为了更好地普及相关疾病知识,9月20日上午,以“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主题的“2025灵曦行动”阿尔茨海默病科普活动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办。现场不仅有专家深入浅出的患教讲解、患者家属的真情分享,还特别设置了音乐互动环节,让公众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为了更好地普及相关疾病知识,9月20日上午,以“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主题的“2025灵曦行动”阿尔茨海默病科普活动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办。现场不仅有专家深入浅出的患教讲解、患者家属的真情分享,还特别设置了音乐互动环节,让公众在温馨体验中增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教授指出,当前很多人仍认为“上了岁数糊涂一点是正常的”,甚至认为“没有药就不必去看”,这些误区严重阻碍了早期干预。她呼吁公众重视认知健康,“65岁以上老人应每年接受一次认知功能筛查”,并强调“筛查本身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尚未意识到风险的人”。
患教互动环节,王华丽教授借助生动案例,讲解了阿尔茨海默病常见的“ABC”三类症状——生活功能改变(A)、精神行为症状(B)和认知损害(C)。她特别提到,90%以上患者会伴随精神行为症状(BPSD),“淡漠很可能是痴呆的前期信号”,而抑郁也是已知的风险因素,建议公众及早识别、尽快就医。
活动现场还来了一些患者家属代表。家属朱朱分享道:“很多时候,照护者需要的不仅是方法,更需要被理解、被支持。”这个观点引起不少听众共鸣。随后,公益组织与医护人员共同带领现场观众开展了“音乐互动”,通过集体律动和老歌回忆,展现非药物干预对认知促进的积极作用。
在媒体采访环节,王华丽教授回应了人工智能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的应用。她表示,团队已开发出内置智能算法的小程序,可自动生成认知筛查“标准分”,帮助基层医生和大众更早识别风险。
据悉,本次“灵曦行动”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提供技术支持,灵北中国公益支持。9月期间,该活动还将在湖州、长沙、乌鲁木齐等全国多地的医院陆续开展,持续推动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预防与人文照护。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