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背佳翻红后:从营销奇迹到技术突围,可孚医疗能否打赢A+H硬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5:30 1

摘要:2025年9月,可孚医疗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请,计划成为家用医疗器械行业首家“A+H”股双重上市企业。这一动作背后,是希望借力资本拓展海外市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背背佳的爆款效应还能持续多久?可孚的产品力和技术壁垒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

家用医疗器械这门生意,表面看是卖产品,实质比拼的是品牌、技术和信任。曾因“背背佳”重新被大众熟知的可孚医疗,如今正站在下一步转型的十字路口。

2025年9月,可孚医疗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请,计划成为家用医疗器械行业首家“A+H”股双重上市企业。这一动作背后,是希望借力资本拓展海外市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背背佳的爆款效应还能持续多久?可孚的产品力和技术壁垒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

疫情期间,防疫设备迅速带动了可孚医疗的增长。2019年到2021年,公司从14.62亿元涨到22.76亿元,翻了三倍,从1.24亿元增至4.29亿元。市场闻风而动资本,2021年10月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超37亿元。

但好景不长。防疫产品退潮后,可孚的开始恐慌。2022年至2024年增长基本原地踏步,三年总增长分别为29.77亿、28.54亿和29.83亿元,利润也从2021年的高点一路回落。2025年上半年,公司增幅连续4%,增幅下降了近10%。

疫情窗口期结束后,公司需要新的增长引擎,而不是继续靠短期爆款拉动收入。

要说这几年可孚最出圈的产品,非“背背佳”莫属。

这个诞生于90年代的品牌,最初由连续创业者杜国楹打造,靠电视购物打遍天下,2005年卖给橡果国际后逐渐沉寂。2022年,可孚医疗将其收购并重新包装,主打“全年龄体态管理”,搭上直播带货与短视频热潮,再次走红。

2024年,“背背佳”相关产品年达到5亿元,触及了矫姿产品27.2%的市场份额,远超第二名(8.5%)。2025年,康复辅具类产品占公司近四成,背背佳是最大功臣。

但此类产品争议不小。医学上,矫姿带并不能根治脊柱问题,只能姿势作为提醒使用。部分用户吐槽佩戴不正确、闲置率高,复购动力不足。此类产品大多是“买一次看效果”的尝试型消费,难以支撑长期增长。

背背佳的翻红背后,是可孚医疗一贯的营销打法。2025年活跃,公司销售费用高达4.8亿元,占总独立的32.1%。而同期的研发投入仅4000多万万元,关注不到3%。对比行业龙头鱼跃医疗,其研发投入是可孚的七倍以上。

“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让公司在短期内迅速赚足了眼球,却也埋下风险:缺乏技术护城河,一旦流量红利消退,产品竞争力将打折。

从产品线来看,除背背佳外,可孚在血压计、雾化器、助听器、呼吸机等传统项目上存在感并不强。在主流电商平台的市值排行榜中,鱼跃医疗常年居首,可孚多在第七、第八徘徊。

渠道方面,公司线上销售逐年提升,2024年线上销售额近36%。但这也意味着对电商平台依赖更加重,平台规则、流量、服务费用往往都会对公司利润造成影响。线下虽然已覆盖20万家药店和700多家自营门店,但品牌良好效应仍有待释放。

此次赴港上市,表面看是融资,实可孚医疗的全球化“期中考”。

2022年到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活动从1.4%增长2.0%,2025年同期猛增至6.5%。增长主要来源是两家收购:香港曼拿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华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其次公司在海外喜渠道和消费材领域有相关基础,通过并购,可孚快速打开了出口窗口。

但这些增长更多的依赖并表拉动作,能否持续还需观察。尤其在海外市场,品牌认知、产品合规、服务体系都需要重新建设,这不是靠一次资本运作才能解决的课题。

可孚医疗的成长路径,是中国家用医疗器械行业的缩影:从“营养快线”式营销资本出发,一步步走进市场。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日益理性的时代,爆款不能当饭吃,讲好技术和产品的故事才是关键。

如果说背背佳是可孚的一次漂亮转型,那么未来的关键战场,将是能否在技术、产品、渠道三个方面打出组合拳。

港股IPO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来源:湖北台财经速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