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回归引热议,阿里2年起落,新模式成关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5:00 3

摘要:最近,在阿里巴巴园区里,马云又出现了。61岁的他,这一次不是象征性地露个面,而是切切实实地重新介入:盯AI进度,一天三次催问高管;要求每天汇报最新进展;甚至在会议上强调平头哥芯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云计算的重要性。

最近,在阿里巴巴园区里,马云又出现了。61岁的他,这一次不是象征性地露个面,而是切切实实地重新介入:盯AI进度,一天三次催问高管;要求每天汇报最新进展;甚至在会议上强调平头哥芯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云计算的重要性。

参会者形容,那一刻仿佛回到了阿里创业初期的第一天。熟悉的“创始人模式”又被重启。

巧的是,近期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阿里平头哥自研AI芯片的画面。

参数对标英伟达H20,显存、带宽甚至不输A800。

对一个被唱衰了两年的巨头来说,这不啻于一次高调的回归信号。

很多人都在问:阿里为什么又行了?

回看这两年,阿里的起落堪称过山车。

那时候,蚂蚁上市被叫停,180亿罚款砸下来;电商增长停滞,拼多多、美团、抖音虎视眈眈;阿里云再强,政企市场的门始终难打开。那是一段四面楚歌的时光。

但现在,再看阿里:

蚂蚁风险问题解决,每年贡献百亿利润;电商业务回血,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干到1.2亿单;阿里云重回增长,还和三大运营商合作。

外界的评价是:阿里并不是突然变强了,而是环境和模式的切换,让它的底子重新显现出来。换句话说,能力一直都在,但找到合适的战略与模式,才有机会翻身。

这让我想到一个共通的问题: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很多时候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模式”。

阿里在做的,是用AI和云,推动自己进入一个新模式:从电商巨头转向“电商+科技双引擎”;从依赖外部芯片,转向自研平头哥芯片;从单一业务增长,转向AI驱动的全链路升级。

这种“换模式”的逻辑,不只是阿里适用。

国内企业数字化已风雨30余年,但依旧不少企业在软件管理上遇到瓶颈:传统软件要么太复杂,要么改动周期漫长,动辄几十万的定制费用让人望而却步。

其实另一种“新模式”正在兴起:

用熟悉的Excel界面就能搭建企业管理软件,随需随改;通过中文逻辑写法,画表格就能开发企业级应用,比如企业常用的WMS、MES和ERP等;开放接口,不但能对接金蝶、用友等标准软件,还能接AI大模型做增强。

云表无代码这类模式让很多原本依赖IT外包的企业,开始敢于自己掌控系统。说白了,就是把主动权拿回来了。

无论是阿里,还是这些探索中的企业,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找到能够让自己脱胎换骨的新模式。

马云回归,强调AI芯片和大模型,并不是单纯为了赶风口,而是要用这种模式的变化,为阿里找一条新路。因为旧的打法再强,也未必能解当下的困境。

同样,那些敢于尝试用“画表格开发软件”的企业,也是在用模式的变化,突破旧软件的限制。它们或许没有阿里那样庞大的资源,但逻辑是相同的:环境变了,模式不变就会被淘汰。

所以,阿里2年的起落,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 能力很重要,但在环境剧变的时代,能决定生死存亡的,是模式。

马云回来了,阿里也“又行了”。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背后的“新模式”。它不仅仅属于阿里巴巴,也属于正在转型的每一家企业。

最后,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文 | eamonmon

来源:碎碎念是我本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