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最大的祸根,牢记7个办法彻底杀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01:20 1

摘要:这让她一头雾水:这种细菌怎么来的?自己怎么就被盯上了?更重要的,它真的会让人得癌吗?很多人像李阿姨一样,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根本不上心。

李阿姨年过六十,平日饮食清淡,作息规律,身体看上去也挺硬朗。

可谁也没想到,一次体检竟查出胃部病变。医生说,她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情况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这让她一头雾水:这种细菌怎么来的?自己怎么就被盯上了?更重要的,它真的会让人得癌吗?很多人像李阿姨一样,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根本不上心。

但它确实正在悄悄改变着无数家庭的命运。中国的胃癌发病率高居全球前列,而幽门螺杆菌,正是背后的大祸根。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对付它?

这种细菌的名字听起来绕口,但它的本事可不小。它能在胃酸这么强的环境里生存,是目前人类已知能在胃里长期“定居”的少数细菌之一。一旦感染,如果不处理,可能会在体内存活几十年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曾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而在农村或家庭共餐频繁的地区,这个比例甚至超过70%。

最可怕的是,感染这种细菌后,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风险都会大幅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级致癌原。意思就是,它和烟草、石棉一样,有明确的人类致癌证据。尤其是胃癌,几乎一半的病例都和它脱不开关系。

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平时也不乱吃东西,怎么就中招了?其实,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下面这5种情况,最容易被忽视:

在很多家庭,大家围着一锅菜吃饭,用的是同一双筷子。筷子蘸口水夹菜,就成了传染幽门螺杆菌的“高速通道”。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时感染率更高。

这菌不仅能在胃里呆着,口腔、牙龈甚至牙垢里也能藏身。不刷牙、刷牙马虎、牙刷长期不更换,都会让它有机会“乘虚而入”。

有些人喜欢用凉水洗碗,或者洗完不高温消毒。餐具残留的细菌,很可能就是幽门螺杆菌的“孵化器”,尤其是筷子、碗边这些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胃里的菌群本来可以互相制衡,但长期吃高盐、腌制、油炸的食物,会打破胃部微环境。幽门螺杆菌一旦占了上风,就很难再压下去。

幽门螺杆菌有很强的“家庭聚集性”。研究显示,如果家里一个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几倍。尤其是共用卫生间、牙杯、毛巾等日常用品,传播风险极高。

很多人担心,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不是就得胃癌?其实也没那么绝对。

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癌症,但如果长期不管,胃粘膜慢性发炎,逐步萎缩、变形,最终癌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想预防胃癌,第一步就是控制住幽门螺杆菌。

现在医学已经很明确,它是可以被彻底清除的,关键在于发现得早、处理得及时。而更重要的,还得从生活习惯入手,把“传染源”和“温床”都清个干净。

想彻底摆脱幽门螺杆菌,不一定非要靠药,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小习惯,才是关键。下面这些建议,你做得越早,胃就越安全:

吃饭时尽量使用公筷,特别是家人聚餐或孩子吃饭时更不要忽视。

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尤其从外面回家后记得先洗手再碰脸或食物。

牙刷、毛巾、餐具分开使用,定期更换并高温消毒,不要与家人共用。

每年定期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尤其是家里有人感染或有胃病史的更要早检查。

避免长期吃腌制、重口味、高盐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保持厨房清洁,尤其是砧板、刀具、碗筷要经常消毒,别让细菌有生存空间。

减少外食频率,街边小吃、路边摊食品安全很难保证,不吃不洁食物是最实在的预防。

温馨提醒

幽门螺杆菌不是新鲜话题,但它的危害很多人还没真正重视。它不是“发作一次就消失”的小毛病,而是一种长期潜伏、慢慢损伤胃部的顽固菌。不重视就是给它机会。

别等到胃部不舒服才检查,那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每一个看似健康的人,体内都有可能藏着“微小的危险”。你越早防范,它就越难有机可乘。

保护胃,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不给细菌任何入侵的机会,健康自然就会站在你这边。

参考文献:

1.陈万青等.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3): 417-423.

2.Ding S Z, et al.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关系研究[J]. 柳叶刀·胃肠肝病学, 2020, 12(8): 521–529.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金石良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