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像一条大河,不停地往前奔流。老照片,宛如一座桥,让我们能够回到记忆中的彼岸。然而老照片都是静止的瞬间,如今,借助最新的AI技术,我们将老照片“唤醒”,也同时“唤醒”了旧时光,“唤醒”了生动的回忆!
编者按:时间,像一条大河,不停地往前奔流。老照片,宛如一座桥,让我们能够回到记忆中的彼岸。然而老照片都是静止的瞬间,如今,借助最新的AI技术,我们将老照片“唤醒”,也同时“唤醒”了旧时光,“唤醒”了生动的回忆!
9月23日
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对广大农民而言
丰收意味着
硕果累累的喜悦
辛勤付出的回报
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未来
2025年9月7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孟庄镇苗庄村农民在果园展示刚刚采摘的无花果。新华社发(孙中喆 摄)
今天
我们要“唤醒”的是一段
关于丰收的记忆
2024年10月25日,收割机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保国村的稻田里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大地铺开一片美丽“丰”景
千百年来
人们祈盼丰收、赞美丰收
肥沃的土地、饱满的庄稼
承载着多少奋斗与追求
1960年,陕西渭南潼关公社的农民正边收边运小麦。 新华社记者 和坪 摄
1957年,陕西华阴农业社的社员们在扬场。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 摄
1985年,河北正定的农民在收打水稻。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 摄
1987年,宁夏河套平原水稻丰收,银川市郊区农民在紧张打碾。新华社记者 吴文彪 摄
1959年,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丰收的棉花堆成山。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 摄
1960年,山东肥城的农民在桃树林中喜摘丰收果实。新华社记者 孙连喜 摄
动图由AI基于照片生成
弯腰劳作的身影
与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灿烂笑脸
形成了生动的田园画卷
1993年在山东临朐杨子河乡拍摄的晒麦场。新华社发
动图由AI基于照片生成
1993年,海南省澄迈县蕉农的儿子在刚收获的香蕉堆前。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摄
动图由AI基于照片生成
1997年,陕西省合阳县农民望着打麦场上丰收的粒粒饱满的小麦。新华社记者 范德元 摄
2023年12月5日,农民在贵州省罗甸县龙坪镇脐橙基地分拣脐橙。新华社发(史传鸿 摄)
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化的巨变
为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丰收
不再只是靠天吃饭
更有了效率与规模的底气
1965年,江西瑞昌大桥公社大桥大队的社员收割丰收的小麦。 新华社记者 王恩泽 摄
1991年,在陕西八百里秦川麦区的田间小路上,小麦收割机来回奔忙,只要农民一招手,就开到田头为农民割小麦,农民称之为“招手停”。 新华社记者 张新民 摄
2025年6月4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庄镇潘堂村志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操作收割机、秸秆还田机、玉米精量播种机作业。新华社发(李恒 摄)
1991年,四川省的农民正在收打水稻。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1961年,福建省光泽县农民在收单季晚稻。新华社记者 侯民杰 摄
2025年8月22日,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钟学满 摄)
农民越来越好的日子
不仅描绘出丰收的盛景
更展现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这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炭山村种植的冬小麦(2022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大豆堆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5年9月18日,稻农在重庆市黔江区五里镇的稻田里抢收稻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制作:邱少煜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