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会无缘无故得艾滋病,感染科医生:公共场合4种行为要防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2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5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唐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某男子体检时突然被查出HIV阳性,但对方坚称自己从未有过高风险行为。评论区一片震惊,很多人开始担忧:去公共场所会不会也感染艾滋病?搭地铁、用公厕、剪头发……会不会就“中招”了?

看到这些留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摇了摇头:“艾滋病不是感冒,不会无缘无故就得上。”但他也提醒,确实有一些公共场合的行为,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在极小概率下成为感染风险。

那么,HIV到底是怎么传播的?普通人该如何科学防范?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彻底解答。

说到HIV,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传染性强”,但其实它的传播方式非常明确,只有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第一,血液传播。 最常见的方式是共用注射器、输注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者使用不洁穿刺器具(比如纹身、针灸、穿耳)。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

第二,性传播。 无保护的性行为,尤其是多个性伴侣或存在性病的情况下,感染风险会明显升高。因为黏膜摩擦会造成微小破损,病毒容易趁虚而入。

第三,母婴传播。 感染者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可以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这三种途径是HIV传播的全部。日常接触不会传播,包括握手、拥抱、共用马桶、蚊虫叮咬、共用碗筷等,完全不会感染。

虽然HIV传播并不容易,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完全掉以轻心。医生特别提醒,在一些特殊情境下,如果不注意卫生习惯,确实可能构成微小但实际存在的风险。

在不正规场所纹身或穿耳

有些年轻人喜欢在旅游地或路边小摊随便打耳洞、纹身,看着便宜又方便。但如果使用的针具没有严格消毒,一旦有血液残留,就有可能传播血源性疾病,包括HIV、乙肝、丙肝等。

尤其在一些地下“黑店”,一个针头用多次的情况并不少见。正规医疗或专业机构会使用一次性针具,并严格灭菌,这是必要的防护底线。

使用来路不明的剃须刀、美甲工具

很多人理发、美甲图方便,选择路边小店。然而剃须刀、修脚刀、美甲钳等工具,如果被多人共用且未彻底消毒,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渠道。

虽然HIV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但在血液未干情况下仍有一定活性。若工具上残留感染者血液,再在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使用,有微弱但真实的风险。

与他人共用拔牙器或家庭注射器

农村或一些老旧社区中,仍有人习惯用“家传”的牙钳或注射器。这类器具如果未高温消毒,一旦共用,感染HIV和其他病毒的风险极高

家庭不是“安全区”,医疗器具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尤其是涉及血液接触的器具。医生建议,拔牙、注射等操作应在正规医疗机构完成,不可在家中自行处理。

不清洁伤口就用他人药膏或创口贴

有些人擦破皮后,直接让别人帮忙贴创口贴,甚至用别人的药膏。表面看似小事,但如果对方刚刚接触过血液或伤口,药膏或绷带上可能残留病毒。

虽然这种传播方式极为罕见,但在皮肤有破损、病毒浓度高的前提下,仍存在理论上的感染可能。正确做法是:自己清洁伤口并使用独立包装的无菌用品,不与他人共用。

很多人以为感染HIV后马上就会发病,其实并非如此。HIV的潜伏期很长,从感染到出现明显症状,可能长达8~10年甚至更久

这段时间内,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却已经具有传染性。如果不检测,自己也不会知道已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一直强调高风险人群要定期检测。

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疾控中心、三甲医院、部分社区医院都提供HIV匿名、免费检测服务,结果保密、流程便捷,建议有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检测。

一旦确诊,现代医学可通过抗病毒治疗(ART)有效控制病毒,使病毒载量降到极低,几乎不具传染性,且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在门诊中,医生经常遇到“恐艾”患者——没有任何高风险行为,却因为一次理发、一次握手而陷入极度焦虑,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

这才是艾滋病防控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对高风险行为认识模糊,对低风险情境过度恐慌。

事实上,只要牢记一点:没有血液、体液或母婴传播的直接接触,就不会感染。所有“空气传播”“蚊子叮咬”“厕所传染”都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有风险的行为上,而不是对普通生活细节草木皆兵。

1.避免高风险性行为。 无保护的性行为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使用安全套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2.不共用穿刺类器具。 包括注射器、拔牙器、纹身针、美甲钳等,统统不能共用。

3.有风险行为要早检测。 不讳疾忌医,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阻止传播。

与其担心坐地铁被传染,不如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其被“恐艾”拖垮,不如走进医院做一次检测。

科学预防,不恐慌、不歧视,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官网
[3]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