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人思维总是有异于常人,最近,印度空军的一项决定又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明明在与巴基斯坦的空战中损失惨重,居然还要再买114架“阵风”战斗机,而且还是联合法国制造。
印度人思维总是有异于常人,最近,印度空军的一项决定又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明明在与巴基斯坦的空战中损失惨重,居然还要再买114架“阵风”战斗机,而且还是联合法国制造。
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
此前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上空发生激烈空战。根据英国《Airforces Monthly》杂志的报道,巴基斯坦空军事后更新了战果,称共击落或击伤8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4架法国制造的“阵风”。
这场被坊间称为“57空战”的冲突,并不是一次偶发事件。
早在5月初,巴基斯坦的C2指挥系统就通过数据融合侦测到,印度有超过 400 架运输机向边境地区辗转物资、人员,印度 17 中队和 101 中队的‘阵风’战斗机也陆续向临近克什米尔地区的几个机场集中,总数量达到了 20 架,还有两个S-400防空系统随行而至。
可见,印方早有部署,意图明显。
但即使准备充分,结果却并不理想。4架“阵风”战机被击落或重创,编号分别为BS-001、BS-002、BS-027和BS-021。
其中BS-021虽然飞回了基地,但因损伤严重被确认报废。这些数据并非巴基斯坦单方面声称,而是通过电子监控、飞行轨迹分析和人力情报反复确认的成果。
很多人看到这份战果后,第一反应是:阵风战机是不是不行?但事实并不简单。巴基斯坦军方自己也承认,“阵风”性能优秀,只是印度空军没用好。
印度空军此次出动战机数量众多,超出其指挥系统负荷。加上巴方C2系统高效运作,配合电子战设备干扰了印度的卫星通信和雷达系统,使得部分战机在战场上失联或无有效指令。
战斗中,巴方还使用了“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在150公里以上的距离锁定目标,命中率极高。
所以从技术角度说,阵风并非“输家”,问题更多出在战术和体系运用上。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阵风战机在战场上吃了亏,印度为何还要再买114架?
答案可能在于“技术合作”。这次采购的114架阵风,并非整机进口,而是与法国达索公司合作生产,印度制造的比例提升到 60% 以上,包括航电系统和发动机在内,都需要由印度承包商完成制造。
这意味着,印度空军要的可能不仅是飞机,更是借由合作迈向军工自主化的关键一步。对印度来说,与其再从零研发,不如通过合作慢慢“吃透”这架法国战机。
从现实看,印度这次空战确实输了。不仅阵风受损严重,连S-400防空系统的雷达也被巴方使用CM-400AGK导弹摧毁。但印度并没有在战损中沉沦,而是选择继续押注阵风并推进国产化。
看来印度并没有把空战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阵风战斗机能力不强,而是归结为了数量不足和运用不得当。
显然,“空战失利”在印度人那里是不存在的,至少表面上他们并不承认。从实际角度来说,它也并未干扰到印度航空工业的发展计划。
印度的选择是否正确,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