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文化广场设计背后:城市共建的细节里,大湾区融合在发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16:11 1

摘要:深圳湾文化广场正加快建设,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对外开放。建筑由八块“原石”组合而成,设计张力十足,集展览、设计、公共文化功能于一体,融合探索前沿设计理念与城市审美,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注入了新的表达可能。

深圳湾文化广场正加快建设,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对外开放。建筑由八块“原石”组合而成,设计张力十足,集展览、设计、公共文化功能于一体,融合探索前沿设计理念与城市审美,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注入了新的表达可能。

广场背后的建设逻辑,不只是设计语言的表达,更是一场融合建筑技术、工程创新与城市文化愿景的协同实践。从空间形态到结构细节,从施工技术到功能策划,多个专业团队通力合作,将理念转化为现实场景。

深圳湾文化广场效果图,图片由©MAD建筑事务所提供

日前,记者采访了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奥雅纳团队,作为深圳湾文化广场的结构方案设计和咨询单位,该公司今年迎来进入中国内地发展的第41个年头。奥雅纳分享了在深圳湾文化广场中的设计实践,也谈及近年来参与大湾区城市群多个重点项目的经验体会。

在他们看来,大湾区不仅是“超级工程”的集聚地,也是一块理念互通、机制互联的试验田。随着高铁、地铁、跨境通道不断织密,融合步伐持续加快,“深圳上班、香港回家”已成为不少从业者的生活日常,一个更高效、更多元、更具活力的湾区城市群,正日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深圳湾畔,看见文化空间的“远古”与“未来”

记者据悉,深圳湾文化广场由马岩松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整体造型灵感源自海岸边散落的原石。8块自由布置的“石头”构成建筑主体,在都市背景下形成独特的自然意象。项目不仅在造型上大胆突破,更在功能策划上体现出前瞻性。广场旨在打造一个面向深圳、联通大湾区、辐射全球的公共文化平台,未来将成为集文化交流、创意汇聚与城市展示于一身的城市新地标。

“远古”与“未来”如何在同一个建筑中展开对话?项目对结构与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结构顾问单位,奥雅纳团队自设计初期便参与其中,从几何建模到材料选择,从结构体系到施工工艺,与建筑师等各方密切协同,推动理念落地。

据奥雅纳副董事林海介绍,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建筑的美学形状,项目创新采用大体量清水混凝土曲面壳体结构,这种形式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强烈的雕塑感,也在结构逻辑上实现了高效与节能的平衡。为保障构造精准落地,团队运用数字建模、算法优化、参数化设计等技术,在三周内完成了包含约14万个单元的三维结构模型,并与幕墙、机电等系统协同设计,最大程度还原设计初衷。

由于项目空间多为外露的曲面造型,对施工技术和精度要求极高。建设团队采用数字化模板建造等技术措施,确保施工速度与混凝土表面质量统一。这一设计与建造方式,也为未来自由曲面结构的工程实践提供了样本参考。

在业内人士看来,深圳湾文化广场的设计与建设,不仅体现了建筑美学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也回应了城市对优质公共文化空间的现实需求。作为面向市民开放的新地标场所,它将为城市增添更多可亲近、可体验、可参与的新文化场景,非常值得广大市民期待。

深圳湾文化广场(在建)双城之间,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

成立于1946年的奥雅纳,是全球领先的工程顾问公司之一,长期活跃于高层建筑、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等领域,其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内地,奥雅纳陆续参与了CCTV新总部大楼、水立方、鸟巢、广州塔(小蛮腰)、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湾春笋等多个标志性项目,见证了我国建筑及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奥雅纳持续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跨城基础设施项目及多个核心城市的重大工程中,都可以看到团队的身影。在这一进程中,奥雅纳团队也亲身参与了大湾区区域互联互通由“愿景”迈向“日常”的转变。

港珠澳大桥 © Marcel Lam Photography

“十几年前在福田上班、香港居住,通勤还不算特别快。现在高铁开通了,通关效率也在提升,从西九龙出发15分钟就能到福田。”奥雅纳董事黄健伦说。他本人长期在香港居住,每周多次往返于深、港、澳之间。团队的员工则来自大湾区多地:有人住在广州南沙却常赴深圳前海开会,还有人定居深圳,每周几天赴香港中环参与项目。“以前这些是跨境协作,现在已经成了很自然的办公节奏。”黄健伦说,“‘一小时生活圈’已经不再是概念,正逐步成为现实。”

基础设施的加速联通只是协同发展的一个维度,制度创新和规则衔接的“软联通”,则正在为更多专业协作提供通路。在城市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领域,区域市场壁垒正被逐步打破。例如,前海、横琴等重点合作平台率先试点跨境执业资格互认机制,令港澳规划师、建筑师等得以在内地执业。

“以前我们这种外资公司在很多时候会面临一些困难,由于没有本地资质,一些工作无法直接参与。现在机制更通了,可以直接展开项目投标。”黄健伦介绍。这种制度上的双向开放,正在加速专业服务力量在湾区内部的自由流动,提升城市之间的协同效率。

高速交通与政策配套带来的,不只是通勤方式的变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居一城、业一城”,过去需要耗时整日的通行,如今成为大湾区晨昏之间的日常往返。人流的通畅,也带来了观念与信息的流动,推动着融合发展从政策端走进每一个人的工作场景与生活节奏。

湾区融合的纵深试验

在湾区融合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和政策规则是“硬件”和“软件”,而城市之间经验与智慧的共享决定着融合的深度和品质。

香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精细化管理上具有领先经验,多年来积累了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独到经验。随着深港合作走向深入,这些经验正通过具体项目在深圳落地。

奥雅纳副总工程师曹序婕介绍道,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规划中,奥雅纳借鉴了香港的环境评估做法,“我们在进行空间规划再利用时,将对鸟类的影响分析也放了进去。”深圳河两岸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以往在内地的城市规划中,鸟类生态影响并非常规考虑因素,但在这一项目中,规划者参考了香港标准,将生态调查作为决策依据之一。这种横向融合的新尝试,使规划更具环保意识,也为将来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范本。

此外,香港成熟的城市治理体系也给深圳等城市在规划建设时带来启发。例如,在香港金钟站等工程中,前期通过可行性研究预留空间,为几十年后的功能叠加创造条件。在深圳前海等片区,奥雅纳引入了这种做法,通过推演城市生长时序过程,预设空间与功能节奏,大大提升了前海区域开发的韧性和灵活度。

前海合作区 ©Zhangchao

这种探索也在更多项目中展开延伸。奥雅纳副总工程师余永辉表示,在广州的新型柔直换流站项目中,奥雅纳将换流站实现多层竖向设计,实现土地集约使用,并引入国际抗震韧性评估体系,为城市的重要公共设施提升韧性能力。此外,城市空间的开发逻辑也在发生改变:团队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更科学的开发时序、更为完善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逐步替代部分内地城市传统开发模式,推动大湾区“15分钟生活圈”甚至“跨城生活圈”的落地成为可能。

技术创新则为城市合理开发及共融提供支撑。在深圳湾文化广场项目中,奥雅纳团队借助自研建模系统和算法工具,精准呈现复杂清水混凝土曲面壳体,缩短了建模与协调周期。在多个城市更新和低碳园区项目中,他们还引入国际前沿低碳技术与气候模拟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奥雅纳团队看来,融合不是抽象的愿景,而是从一张设计图纸开始的实践过程。无论是深圳湾文化广场,还是河套、前海、深中通道等重点项目平台,大湾区一体化的进程正借由一个个具体项目持续展开与深化。从跨城通勤到系统联动,从规则对接到数字平台支撑,技术与空间的多维耦合,正在共同塑造一个高效、灵活、富有韧性的湾区城市群。

来源:深圳特区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