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预制菜引发了不少争议,经常成为热搜话题,但很多年轻人对此并不在意。这一代消费者对“吃啥、咋吃”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虽然预制菜引发了不少争议,经常成为热搜话题,但很多年轻人对此并不在意。这一代消费者对“吃啥、咋吃”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00后的小乐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
他觉得,要判断一顿饭值不值,关键之一就是看有没“锅气”。
那种用大火快速翻炒,瞬间封存香味的人间烟火气息,是再精细的机械复制都难以取代的。
要是只想填饱肚子,泡面、包子或者普通外卖都行;但真要出去好好吃一顿,他更喜欢跑到小巷里,挑那种灶火旺、炒菜声音响亮的“苍蝇馆子”。
小乐的选择并不是孤立现象。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慢慢远离那些高档餐厅,悄悄地青睐上了这些看似普通,却一直坚持现炒的小吃店。
虽然装修简单,这些店里的菜肴却热气腾腾,锅里飘着诱人的香味,既满足了味觉,也温暖了心情。
这股逆向消费趋势中,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西贝旁边应该开个“东贝”苍蝇馆子。
开玩笑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的真实性和情感价值有了新的看法。
转向“苍蝇馆子”的年轻人
月入两万的90后白领华姐,过去经常光顾那些高消费的连锁餐厅。
过去,无论是商务宴请还是家庭聚会,她总喜欢挑选那些“看起来更整洁、更有名气”的餐厅。
它们打出“产地直供”“大师烹饪”的旗号,让人觉得既放心又有保障。
她偶然走进社区旁边的那个“苍蝇馆子”,顿时感受到久违的惊喜。
她说,看到师傅在大火上翻锅,菜一入锅香味立刻扑鼻,那一刻,所有高级感都黯然失色。
后来,华姐主动去找这种小馆子,甚至旅游的时候也会特意去探访当地人推荐的巷子里的小店。
这并非消费降级,而是一种更理智的消费升级:不再为虚假的品牌溢价埋单,只为了美味、新鲜和那股独特的锅气。
像她这样的顾客正在不断增多。
社交平台上关于“苍蝇馆子”的打卡笔记不断涌现。
年轻人晒出自己发现的隐藏好店,有的连招牌都没有,灶台就摆在路边,但天天都有人排队等着。
“苍蝇馆子”做对了什么?
“苍蝇馆子”这个词,最开始在四川话里是说那些价格便宜、环境简单但味道正宗的小饭馆。
现在,这个词已经变成一种餐饮现象的代表:这类店铺一般专注地方风味,厨房公开,家族经营,靠顾客推荐慢慢积攒名气。
比如在长沙,胡哥饭馆已经在社区经营了十多年。
地方不大,就放得下几张桌子,却靠着正宗的辣椒炒肉和拆骨肉吸引了许多老顾客。
现在,越来越多外地客人慕名而来,胡哥有时也听从儿女的建议开直播,直播中坦然地展示炒菜步骤,吸引了不少人专程来店里“打卡”。
这类餐馆能一直受欢迎,可不光是因为怀旧情怀。
金掌柜这样看餐饮行业:“他们抓准了当下顾客最看重的几个点:新鲜、透明和烟火气。”
特别是在预制菜问题频发的情况下,“现场炒制”成了最吸引人的宣传亮点。
不少小店自荐公开厨房,直播做菜,用真火和锅铲声赢得顾客信赖。
一句“我家保证全部现炒”,就能引来评论区满满的点赞。
餐饮的双向奔赴:效率与温度并非对立
“苍蝇馆子”走红,并不代表高端餐饮或者预制菜市场就消失了。
实际上,这说明消费者正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做出多样化的选择。
标准化的连锁餐厅能确保效率、稳定的品质和舒适的用餐环境,特别适合正式聚餐或者讲求速度和稳定的场合。
“苍蝇馆子”则满足了大家对地道口味、真实感和情感归属的需求。
两者不是互相替代,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
甚至有观点提出,未来餐饮品牌或可尝试“一店两模式”:
有些人建议连锁品牌旁边开个小档口,主打现炒和烟火气味,这样既能保持标准化带来的品质稳定,又能用“看得见的锅气”吸引顾客。
华姐总结说:“消费者并不排斥预制菜,他们反感的是被欺骗;人们也不是不接受高端餐饮,只是讨厌那些虚有其表的花哨做派。”
未来生态:能否既高效,又有温度?
这股因“锅气”带来的饮食风尚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真实和透明的更高要求。
它推动行业反思:在餐饮工
面对餐饮业迈向工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怎样才能守住中餐手工制作的温度、现场的灵感闪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或许理想中的餐饮未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个多样共存的生态圈。
标准化快餐满足了效率的要求,高档餐厅提供了仪式感,而那些遍布大街小巷的“苍蝇馆子”,通过不间断的灶火,守护着我们味蕾上的乡愁和温暖。
只有当每一个选择都被尊重,每一种渴望都被看见,我们才能说:
餐饮的发展,不仅关乎效率,更在于温度的传递。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