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历史上,“三朝元老”往往已经是十分难得的有资历老臣,而在乱世之中,由于皇位更迭频繁,不仅有官员辅佐多位帝王,甚至就连历经多个朝代的官员也是比比皆是,其中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和“十朝元老”冯道都曾历经六个朝代。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则比赵弘殷和冯道
在古代历史上,“三朝元老”往往已经是十分难得的有资历老臣,而在乱世之中,由于皇位更迭频繁,不仅有官员辅佐多位帝王,甚至就连历经多个朝代的官员也是比比皆是,其中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和“十朝元老”冯道都曾历经六个朝代。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则比赵弘殷和冯道还要夸张,他的一生竟然经历了七个朝代。
侯益是山西平遥人,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父祖世代为农,以耕田务农为生。唐末藩镇林立,各路军阀以武力分别割据一方,山西当时乃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地盘,于是在唐昭宗光化年间(898年至901年),年仅十几岁的侯益便投到了李克用帐下。
侯益虽然出身贫寒,但自从军以后,却习得了一身武艺,而且在战场上勇猛敢战,在跟随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攻打大名时,曾立下先登之功,并生擒敌军将校,因功升任马前直副兵马使。后又跟随李存勖攻打幽州刘守光,再次立下先登之功,因功升任军使。
唐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改元开平,史称梁太祖。李克用却拒不承认后梁政权,依旧沿用唐朝天祐年号,并以复兴唐朝名义与后梁对抗。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继任河东节度使。侯益凭借着作战勇武,深得李存勖的器重,在随军攻打洛州时,侯益被敌军发射的机石打伤了脚,李存勖得知消息后,亲自为其上药包扎,侯益累功升任护卫指挥使。
根据《宋史·侯益传》的记载,一次侯益跟随李存勖与后梁作战,后梁小将李立、李建出阵挑战,由于两人骁勇异常,李存勖麾下将领竟然无人敢上前应战,侯益见此情形,遂挺身上阵,不过片刻功夫,便生擒两人,事后凭借此功升任马前直指挥使。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在与后梁的战争中取得上风后,李存勖接受劝进,于魏州称帝,改元同光,仍沿用“唐”为国号,史称后唐。同年十月,后唐攻破汴州,后梁废帝朱友贞身死,后梁灭亡,侯益因多年征战之功升任本直副都指挥使。
同光四年(925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贝州哗变,推赵在礼为首领,李存勖命元行钦平叛,但却接连失利,李存勖无奈只好起用因功高盖主而遭到打压的李嗣源,命其率领从马直(即皇帝亲军)前去平叛,结果从马直临阵倒戈,拥立李嗣源为帝。
随军出征的侯益,在无力弹压军队哗变的情况下,又不愿背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存勖,只能寻机脱身返回洛阳,向李存勖告急,李存勖“抚其背出涕”。
三月,李存勖亲自率军东征,他本想坐镇汴州指挥平叛,然而李嗣源已然抢占汴州,且得到大量将领拥戴,李存勖只好下令回师,结果沿途士卒逃散大半,李存勖自己也被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杀死。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进入洛阳,于李存勖灵前正式称帝。侯益见局势已经不可挽回,遂向李嗣源自缚请罪,李嗣源宽慰道,“尔尽忠节,又何罪也”,并改封侯益为本直左厢都指挥使。
自从归服李嗣源之后,侯益似乎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就此寻找到了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此后纵使中原王朝更换,政局风云变幻无常,他都始终能够稳居庙堂,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波及。
李嗣源正式即位后的次年,即天成二年(927年)九月,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占据夷门叛乱,朝廷派兵讨伐,侯益率部首先斩关而入,叛乱平定之后,侯益因功转任左右马前从马直都校、领潘州刺史。
天成三年(928年),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又因朝廷猜忌,勾结契丹在定州叛乱,侯益率部跟随宋州节度使王晏球前往平叛,契丹出兵援助王都,侯益率军大败其军,攻占定州,因功授任宁州刺史,回京后出任林军五十指挥都校、遥领费州刺史。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次子李丛荣意图武力夺位,后兵败被杀,李嗣源得知消息病情加重,遗命长子李从厚回京即位,随之去世。李从厚即位后,因畏惧猜忌李嗣源养子李从珂,意图通过调动各镇节度使的方式化解威胁,结果激反潞王李从珂。
李从厚得知消息,命令侯益率军平叛,然而侯益意识到军心不稳,担心会发生变故,遂以生病为由拒绝,因此被贬为商州刺史。
李从厚调兵平叛果然失败,不得已又调成德节度使石敬瑭(此前为河东节度使)入朝,并在出逃途中与石敬瑭相遇,然而意识到李从厚已经大势已去的石敬瑭,转头就投靠了李从珂,李从厚随之被杀。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复任河东节度使。
李从珂即位后,又因猜忌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调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并催促其尽快前往复任。石敬瑭意识到形势不妙后,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契丹求援,并在契丹的支持下,于同年十一月攻灭后唐,随之被耶律德光册立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对于辽国的屈膝,引发诸多藩镇不满。天福二年(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于魏州反叛,石敬瑭命张从宾率兵平叛,结果张从宾也与之同反,继而魏州也发生兵变。
石敬瑭问计于侯益,侯益表示只需五千兵马便可破敌,石敬瑭遂命其带兵出征,侯益于虎牢、汜水一带大败张从宾,并命人将敌军首级筑成京观。石敬瑭闻讯大喜,拜侯益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独木难支的范延光随之投降。
天福四年(939年)七月,石敬瑭追思侯益虎牢破敌之功,又升其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侯益迁镇秦州,任西面都部署。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病逝,养子石重贵被拥立为帝。
天福九年(944年),州义军指挥使王君怀率部叛晋降蜀,并联合蜀军攻打秦、成诸州,侯益一面向朝廷求援,一面向后蜀去信表示愿意投诚。石重贵担心侯益成为边患,于是移侯益为河中尹、护国军节度使,将其调往内地任职。
石重贵即位之后,开始对辽国采取强硬措施,双方由此爆发战争,石重贵虽然一度击败契丹军队,但由于两国国力差距,却也不得不派人称臣求和。开运三年(946年)十月,石重贵在求和无果后,举全国之力发动北伐,却因主帅杜重威惧战叛降而崩盘,辽军长驱直入攻灭后晋。
十二月,侯益率部下前往开封拜见辽太宗耶律德光,表示自己没有参与后晋北伐之事,耶律德光遂授侯益为凤翔军节度使。
辽国攻灭后晋后,由于统治集团对长期统治中原缺乏兴趣,再加上掠夺政策激发百姓武装反抗,以及辽太宗在撤军途中去世,引发辽国内乱,使得中原地区出现权力真空。于是,后晋北平郡王刘知远率兵南下,杀死辽国扶持的傀儡李丛益母子,并于开运四年(947年)六月进入开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改元乾祐,史称后汉。
刘知远入主中原后,为了稳固统治,下诏加封侯益为侍中。然而,侯益却认为自己曾经接受契丹的任命,担心会被刘知远怪罪,因此虽然奉诏,但却在暗中筑城浚池,加强防守。
这时,后蜀孟昶也派人前来招降侯益,并派侯益的旧部吴崇恽带来大量财宝礼物,侯益考虑再三,最终答应归降后蜀,孟昶遂派何重建率兵数万出大散关接应。
刘知远虽然觉察到了侯益的反常,但由于魏州杜重威叛乱,一时间顾及不到侯益,待到杜重威叛乱平息后,刘知远又因患病而将重心放在了皇位传承之事上。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病重,为了解决侯益问题,他将客省使王景崇召到身边,嘱咐道,“侯益表面顺从,实则早有二心,你去岐州召他入朝,若是他应召入朝,则不必多说;若是其迟疑不决,你可便宜行事。”
王景崇率领数千禁军星夜赶往凤翔,进入关中之后便得知了蜀军北上,侯益有投降后蜀迹象的消息,于是王景崇立即联合岐、雍、泾等地之兵击败蜀军,然后才前往凤翔与侯益相见。
侯益畏惧王景崇兵威,同意奉诏入朝,然而王景崇认为侯益勾结后蜀,打算将其处死,却不想这时传来了刘知远驾崩的消息,王景崇担心继位的刘承祐不知道自己有诛杀侯益的密旨,因而犹豫不决。
侯益为了保命,先派王景崇同乡程渥前去游说,却不想被王景崇严词拒绝,这让侯益更加恐惧,连夜便带着数十骑前往了京师。汉隐帝刘承祐询问他勾结后蜀之事,侯益解释说,“我是想引诱后蜀军队出关,然后掩杀之。”
刘承祐听了这个解释,付之一笑,不置可否。侯益也知道这个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于是又以重金贿赂史弘肇等权贵,向他们诉说王景崇的霸道行径,在侯益的金钱攻势下,侯益不仅没有被问罪,反而被授予开封印兼中书令之职,不久又获封鲁国公。
王景崇闻讯大怒,请朝廷任命自己为凤翔节度使,但被朝廷所拒,王景崇遂据城而反,尽杀侯益家人七十余口,又招后蜀军队为助,但旋即便被朝廷击败。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刘承祐杀杨祐、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又派人前往魏州诛杀郭威,郭威随之反叛,率兵进逼开封。刘承祐想要亲自率兵御敌,侯益献计道,“王者无敌于天下,不宜轻易出兵。而且郭威所率大名士卒的家属都在京城,不如闭关坚守,以挫敌锋,然后令各家属发书招人,可不战而定。”
慕容彦超等人则认为侯益此计是年老怯战,刘承祐遂派侯益与慕容彦超、张彦超、阎晋卿、吴虔裕等领兵拒敌,结果被郭威所击败。侯益见军队毫无斗志,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归降郭威,之后郭威率军进入开封,总揽朝政大权。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称帝,国号“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侯益则被封为楚国公,改任太子太师,不久又改封齐国公。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由于其子皆被后汉所杀,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同年冬,已经年近七十的侯益以年老为由上书请辞,朝廷恩准其以本官致仕,返回洛阳养老,并派使者赐茶药钱帛,加以慰问。
显德七年(960年)元月,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政权,侯益被以耆旧老臣厚待,每年仅上朝一次。乾德初年(963年),侯益入京参加郊祀,受到赵匡胤的接见,被恩赐中书门下礼节,待遇与宰相相同。
乾德三年(965年),侯益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追赐中书令。纵观侯益的一生,从唐末一直到宋初,其人生经历贯穿整个五代十国,历经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七个王朝,堪称传奇。
来源:香茗史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