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贺州13岁男孩李明因自学书法、流畅书写的视频走红网络。大家在对他赞美的同时,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散文《伤仲永》。“书法神童”李明会不会像方仲永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广西贺州13岁男孩李明因自学书法、流畅书写的视频走红网络。大家在对他赞美的同时,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散文《伤仲永》。“书法神童”李明会不会像方仲永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方仲永生活在北宋农耕社会,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其父因短视阻碍其学习。而李明身处信息时代,可通过网络接触书法经典。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教育部将书法纳入中小学课程)也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方仲永完全被父亲当作牟利工具,从未接受系统教育;李明虽以自学为主,但根据其抖音视频描述,他在“除去学习时间”后用8个月练习书法,暗示其学业未被完全荒废。此外,李明明确表达“想考上清华大学”的目标,显示出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这与方仲永被动接受命运截然不同。
方仲永的诗才依赖乡邻主观评价,缺乏专业标准;李明的书法虽被部分网友批评为“江湖体”,但也有书法爱好者认为其作品“大气舒展,颇有章法”。现代艺术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为其提供了更客观的成长参照系。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媒体报道集中于“神童”标签,可能导致李明过早被定型。若家长或团队为迎合流量频繁安排商业活动(如商演、直播),可能挤占其学习时间,重蹈方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覆辙。
李明的书法以“模仿能力”见长,但被指出存在“江湖体”特征,缺乏对传统笔法的深入理解。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于“技道双修”,若长期依赖自学而未接受专业指导,可能陷入“程式化”创作,难以突破瓶颈。
尽管李明自称“想考上清华大学”,但其具体学业情况尚未明确。若家长因书法成就而忽视文化课学习,可能导致其综合素质不足,难以在未来竞争中立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已从单一技能转向跨学科能力,这一点需特别关注。
总得说来,李明目前的发展态势尚未显示出“泯然众人”的迹象,但其未来走向取决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家庭的长远规划、媒体的客观引导。若能在保持书法热情的同时,夯实文化基础、接受专业训练,完全有可能成长为兼具艺术造诣与学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反之则可能重蹈方仲永的覆辙。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