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喂,小刘,明天嫂子来队里,你记得打扫一下招待所啊!"班长一边擦皮鞋一边喊我。
"啥嫂子啊?谁结婚了我不知道?"我从铺位上坐起来,挠了挠头。
班长笑着摇摇头:"就是咱们连李明的姐姐呗,去年来过一次,不记得了?"
我一下子愣住了,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扎着马尾辫的身影。
那是85年夏天,我刚到部队没多久。河北的七月,太阳晒得地皮都要冒烟。下午训练间隙,我正躲在值班室抄歌词,连长突然把我喊了过去。
"小刘!李明的姐姐来探亲,需要个人接待,我看你小子字写得好,普通话又标准,就你了!"连长一拍板,不等我反应,就把我往外推。
值班室门口站着个姑娘,穿着蓝色碎花裙子,头发扎成马尾,皮肤有点黑,但看起来很精神。
"首长好!同志好!"我一个立正,像个机器人似的敬了个礼。那时候我才18岁,见了大姑娘就脸红,更别说还是领导安排的任务。
连长拍拍我肩膀就走了:"好好招待,中午带人家去食堂吃饭。"
"别紧张,"姑娘笑了,"我是李明的姐姐,李红。你是?"
"我叫刘强,通信班的。"我结结巴巴地说,"您坐,我去倒杯水。"
"哎呀,别您啊您的,显得多生分。叫我李红就行,或者叫我红姐也行。"她说话很爽快,一点架子都没有。
我给她倒了杯水,问她怎么一个人来的。
"坐了一天一夜火车,还转了两次车。"她喝了口水,"李明那小子在哪呢?"
"在训练,四点半才结束。"我看了看表,"您——你先在这休息会儿,我一会儿带你去食堂?"
李红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个布包:"这是我带的家乡菜,晚上可以给弟弟加个餐。"
从那个下午开始,我就成了李红的"专职向导"。她比我大十岁,已经28岁了,在县城纺织厂上班。见我好奇,她解释说:"我们父母早年走得早,就剩我和弟弟,我把他拉扯大的。"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点点头:"李明在连队表现挺好的,大家都喜欢他。"
下午四点半,我带李红去操场接李明。看到姐姐,李明兴奋得像个孩子,眼圈都红了。那天晚上,连队特批李明可以陪姐姐去招待所住,我负责带他们去食堂吃饭。
"这就是你们的食堂啊?"李红看着我们的大锅菜——白米饭、炒土豆丝和萝卜汤,眼睛一亮,"比我想的好多了。"
"这算什么,逢年过节还能加餐呢,有肉有鱼。"李明抢着说,往姐姐碗里夹菜,"多吃点,别客气。"
"你自己多吃,训练那么辛苦。"李红笑着把弟弟碗里的肉夹回自己碗里,"你小时候最爱吃肉了,现在还是?"
就这样,接下来的两天里,我负责带李红参观营区,陪她和李明聊天。期间我才知道,原来李红十八岁就开始工作,把十岁的弟弟带大。本来她能上高中的,为了照顾弟弟直接去了纺织厂。
"你学历很高啊,高中毕业?"李红问我,我们正坐在营区的小花园里,李明去领取换洗衣服了。
"嗯,不算高。"我有点不好意思,"我本来想考大学的,没考上,就来当兵了。"
"已经很不错了。"她笑着说,"你以后有什么打算?想留在部队吗?"
我挠挠头:"没想那么多,先把兵役服完吧。也许考个军校?"
"好志向。"她点点头,"我弟弟就没这心思,他只想复员后回家乡找个稳定工作。"
我们聊着聊着,话题就从李明转到了她自己。我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还没结婚啊?"问完就后悔了,觉得太冒昧。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倒是直接。家里就我和弟弟,我想等他安顿好了再说自己的事。"
晚上,我们三个人在营区附近散步。月光下,李红的侧脸格外温柔。李明突然说:"姐,你别老操心我,自己的事更重要。王班长不是挺好的吗?"
"什么王班长?"我好奇地问。
李明不顾姐姐的瞪眼,嘿嘿笑着说:"我姐厂里有个班长,追了她好几年了,她就是不答应,说要等我成家立业。"
"李明!"李红红着脸打断弟弟,转头指着天上的月亮对我说:"今天月亮真圆啊。"
我赶紧顺着她的话岔开话题,心里却忍不住想:这么好的姑娘,怎么还单身?
第三天,李红要回去了。我和李明送她到火车站。站台上,她一遍遍叮嘱弟弟要好好训练,照顾好自己。转向我时,她温和地说:"刘强,谢谢你这两天的接待,麻烦你以后多照顾照顾我弟弟。"
我立正敬礼:"保证完成任务!"
她被我逗笑了,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我:"这是我的地址,有空可以写信聊聊。"
火车开动了,她趴在窗口向我们挥手,直到看不见。
回营区的路上,李明突然说:"刘班长,我看我姐挺喜欢你的。"
我吓一跳:"胡说什么呢!你姐都二十八了,我才十八,差十岁呢!"
"年龄算什么。"李明不以为然,"我姐给你地址了吧?她可从来不给别人地址。"
我没吭声,心里却像小鹿乱撞。
回到连队,我犹豫了好几天,最终还是写了封信给李红,就当是礼貌性回应。没想到一周后,回信就来了。她说工厂里的桂花开了,很香,还夹了一片花瓣在信里。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通信。刚开始一个月一封,后来变成两周一封。我把训练中的趣事告诉她,比如新来的战友站岗睡着被连长抓到;她把工厂里的事分享给我,工友们凑钱买了台14寸彩电,大家晚上围着看《西游记》。
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是稀罕物,写信成了我们联系的唯一方式。每个月发津贴那天,我都会去买几张邮票和信纸,偶尔还会在地方小店买块糖,夹在信里寄给她。
半年后,李明调去了团部当通信员,我们的联系反而更密切了。一次,我收到李红的来信,里面附了张照片,是她和几个工友的合影,她穿着喇叭裤和格子衬衫,笑得很灿烂。我把那张照片夹在日记本里,经常拿出来看。
"看什么呢,笑得跟傻子似的?"老李从上铺探下头来。
我赶紧把照片藏起来:"没什么,家里来信了。"
"切,又是那个姐姐吧?"老李撇撇嘴,"人家比你大那么多,你又没对象,写着玩玩就行了,别当真。"
我心里不服气,但也没反驳。
一年后,我考上了军校。临走前,李红特意寄来一条围巾,说是亲手织的,冬天可以戴。连长看见了,笑眯眯地说:"小刘啊,听说你和李明的姐姐处对象了?"
我红着脸解释:"不是,不是,我们就是朋友。"
"别不好意思,"连长拍拍我肩膀,"部队里这样的事多了去了。我当年还是警卫员时,团长的女儿比我大五岁呢,现在不也结婚了?"
军校三年,训练课程紧,但我和李红的信依然没断。我给她寄军校周围的风景照,她给我寄自己做的小手工。信越写越长,感情也越来越深。有一次,她在信中提到:"厂里催我相亲,我都推了。"短短一句话,让我心跳加速。
毕业那年,我鼓起勇气,在信中试探性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如果,我是说如果,等我退伍了,我想去看看你那边的风景,你愿意当我的导游吗?"
回信来得特别快,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我等你回来。"
五个字,让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哎,梦游呢?"班长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说你呢,明天记得去接李红,招待所已经安排好了。"
"好嘞!"我应了一声,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我们的信越来越频繁,内容也从简单的日常变成了心里话。李明早就看出了我们的关系,还时不时打趣我:"姐夫,啥时候请我吃饭?"
第二次见面比第一次更紧张。我特意把军装熨得笔挺,鞋子擦得能照出人影来。
车站人来人往,远远地,我就看到了她,还是那个马尾辫,不过换了件红色的上衣,远远地向我招手。
"等很久了吧?"我有些局促地问。
"不久,才半小时。"她笑着说,"看你,都长高了。"
我接过她的包,不好意思地笑了:"训练多,吃得也多。"
这次她来,带了很多家乡特产,红薯干、腊肠、还有自己做的蜜饯。晚上,我们一起去看了场电影《牧马人》,这在当时可是难得的休闲活动。黑暗中,我们的手不小心碰到了一起,都没有抽开。
电影结束,我们沿着营区外的小路散步。月光下,我鼓起勇气问:"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
"当然记得,"她笑了,"你那时候紧张得像根木头,说话都结巴。"
"那你知道我为什么紧张吗?"
她摇摇头。
"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姑娘。"我脱口而出,马上又后悔了,感觉太肉麻。
她却没有笑话我,只是轻轻地说:"我那时候只把你当弟弟的战友,没想到会有今天。"
"那现在呢?"我壮着胆子问。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我:"你不在意我比你大十岁吗?"
"为什么要在意?"我认真地说,"年龄只是数字,重要的是两个人在一起开心。"
"可我已经二十九了,"她低下头,"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大龄剩女'了。"
"那正好,别人不要的宝贝,我捡到了。"我说完,自己都被自己的勇气吓到了。
她被我逗笑了,脸上的忧虑一扫而空:"你这张嘴啊,甜得很。"
就在那个夜晚,在营区外的小路上,我们确定了关系。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也没有鲜花戒指,但那种踏实的感觉,至今难忘。
第二天,李明知道后,乐得直拍手:"我就知道!早就看出来了!"
连长也笑呵呵地批了我三天假,让我好好陪李红逛逛。我带她去了市里的人民公园,那里有个小湖,可以划船。我们租了只小船,在湖中央漂着,聊着未来的计划。
"等我复员了,就去你那边找工作。"我说。
她却摇头:"不,你应该留在部队,你有前途的。"
"可是……"
"没有可是,"她打断我,"我可以调到你们这边来,厂里有分厂在这儿。"
就这样,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她离开那天,我送她到火车站,依依不舍。临别前,她拿出一个小盒子给我:"等你了,不管多久。"
盒子里是一块手表,不是什么名牌,但很精致。背面刻着两个字:"等你"。
时间一晃又过去两年。我在部队表现不错,提了干,当上了班长。李红也如约调到了这边的分厂工作,虽然职位低了点,但我们可以经常见面了。每个月休息日,我都会去看她,带着战友们给我捎的土特产——谁让我是连里唯一有对象的呢?
转业那年,我直接去了李红所在的城市。火车站,她穿着红色连衣裙,远远地向我招手。那一刻,阳光正好,她笑靥如花。
"等很久了吧?"我紧张地问。
"不久,就几年。"她笑着说。
婚礼很简单,李明和几个战友从部队赶来,连长也派人送了礼物。新婚之夜,她靠在我肩上说:"你知道吗,第一次见你,我就觉得你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其他人都把我当'李明的姐姐'看,只有你,把我当成了'我自己'。"
我笑了笑:"那是因为我眼光好。"
"是谁刚见面时连话都说不清的?"她轻轻捶了我一下。
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幸福地过去了。我们有了孩子,生活虽然普通,但充满了温暖。李明退伍后,在我们城里开了家小超市,经常来家里蹭饭。每次来,他总要打趣说:"要不是我,你俩能在一起吗?"
我和李红总是相视一笑。是啊,如果不是那次连长随手一指,让我去接待她,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相遇。
如今,我们已经在一起二十多年了。她的黑发中夹杂了几根银丝,我的腰间也有了赘肉,但每当想起那个军营里的夏天,心中依然涌动着甜蜜的温暖。
"刘强!发什么呆呢?"她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手里还拿着刚包好的饺子,"你小舅子马上到了,快去洗手吃饭!"
"来了来了!"我赶紧应声,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人生啊,就是这么奇妙。缘分的车轮,总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停下。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