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款“明星”降压药被召回,确认含致癌成分,患者需要停药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4:01 1

摘要:这不是电视剧桥段,而是现实生活中无数老年患者的真实反应。降压药作为慢性病人群的“每日伴侣”,一听说出事,紧张到腿软也不奇怪。但问题是,这种紧张到底有没有必要?所谓的“致癌物”是多严重的问题?吃了药就等于慢性自杀?还是又一次“谈癌色变”的误读?

一位心血管病患者在厨房烧水时,忽然听到电视里播报:“2款常用降压药因检出致癌物被紧急召回。”

他手里的水壶差点掉到地上,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完了,我是不是吃了一年毒药?”

这不是电视剧桥段,而是现实生活中无数老年患者的真实反应。降压药作为慢性病人群的“每日伴侣”,一听说出事,紧张到腿软也不奇怪。但问题是,这种紧张到底有没有必要?所谓的“致癌物”是多严重的问题?吃了药就等于慢性自杀?还是又一次“谈癌色变”的误读?

先别急着清空药箱,先把这件事理清楚。

召回的不是药效,而是工艺出了差错。这次被召回的两款降压药,属于沙坦类,广泛用于控制高血压、心衰和糖尿病肾病。问题出在制药过程中残留的亚硝胺类杂质,这类物质在一定浓度和长期暴露下,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这就好比你炒菜时不小心糊了锅,锅巴里有点苯并芘,你吃了一口不能说“等于得了癌”,但每天都吃,问题就大了。

但请注意,风险≠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国家药监机构对此类物质的“安全暴露限值”早有标准。只有当残留量超过这个限值,且长期摄入,才会显著提升风险。而这次召回,是在“超出限值”前的预防性动作,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业自检。

一位从业多年的基层医生曾接诊一位65岁男性患者,因看到新闻停药两周,血压飙升至180/110,出现短暂性视力模糊,检查后发现视网膜微出血。

真正的风险,往往不是来自药物本身,而是对信息的误读和过度反应。

人的心理有种机制叫“可得性偏差”:一旦某件事上了热搜,就会被高估其概率。就好像吃泡菜容易得癌的新闻一出,大家纷纷戒掉泡菜,却照样抽烟喝酒吃烧烤。降压药中检出致癌物被无限放大,而高血压本身的危害却被默默忽视。

高血压从不吓人,它只是沉默地、稳定地、一点点把你推向心梗、脑出血、肾衰的边缘。它从不发脾气,但杀伤力比一把闷棍还狠。每天吃药,就像每天给这把闷棍装上缓冲垫,少了药,它直接打脑袋。

为什么会有致癌物混进药里?这得从药品的化学合成说起。沙坦类药物的合成路径复杂,一些中间反应步骤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在高温高压下产生亚硝胺。这不是制毒,而是正常制药过程中出现的“副产物”。就像你做饭时不小心放多了油盐,锅里多出了点不该有的焦糖色。

中医有句话:“药为君臣佐使,制为中正之道。”意思是,药不光要有效,更要讲究工艺与配伍。现代制药工艺也一样,药物的“干净”程度就是它的“中正之道”。这次召回,正是监管和企业在为这条“中正之道”把关。

患者到底需不需要停药?

绝大多数情况下,停药的危害远大于继续服用。尤其是那些长期服用、血压控制稳定的患者,贸然断药,等同于把心脑血管系统推下高台。召回批次有明确标识,药监局网站、医院、药店都有公告,不是所有沙坦药都“有毒”。

沙坦类药物本身被研究发现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甚至在某些动物实验中表现出抗癌潜力。这不是为它洗白,而是提醒大家:“药”从来不是魔法,它是利弊权衡的结果。

高血压患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新闻标题。你可以每天量血压、吃药,却依然三餐外卖、熬夜打麻将、情绪如过山车。那么药再“干净”,也挡不住自己作死的节奏。

亚硝胺?你早就吃过了。

腊肉、香肠、泡菜、烧烤、烟草,几乎都含亚硝胺。世界癌症研究机构早就把“加工肉类”列入可能致癌物清单。但这不代表你吃一口就得癌,而是高频率、大剂量、长期摄入才有风险。而药物中的亚硝胺控制得远比这些食物严格得多。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你在生活中无意识地“慢性作死”。

比如不按时吃药,靠“偏方”降压;比如相信“只要不头晕,就不算高血压”;比如看到新闻就自行停药,觉得“天然的才是最安全的”。

“天然”从来不是安全的代名词。

毒蘑菇也是天然的,砒霜也是天然的。而科学,是人类为自己构建的一道筛选机制,在成千上万种物质中,找到可控、可用、可接受风险的那一类。

在这场关于“降压药致癌”的舆论风波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监管体系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在提升,企业对质量控制的门槛也在进化。这种召回,是一种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现,而不是系统崩溃的信号。

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把健康信息“读懂”的能力?

信息越多,越容易焦虑;焦虑越重,越容易误判。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式科普”,而是“耐心式理解”。就像高血压的控制,不靠爆发力,而靠持久力和稳定性。

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别急着扔药瓶;如果你是普通人,也不要盲目转发“致癌药曝光”的文章;真正的健康,不是听到了什么就马上做点什么,而是明白了什么,才决定做或不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2. 中国药典委员会公开文件

3. 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物分类报告》

来源:彭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