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一段莆田某工厂外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视频中,一辆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突然起火,火苗自轿车底部猛然窜出迅速蔓延,引燃了相邻的一台燃油车,两车瞬间陷入一片火海,爆响划破天空。
通过技术与标准护航,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日前,一段莆田某工厂外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视频中,一辆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突然起火,火苗自轿车底部猛然窜出迅速蔓延,引燃了相邻的一台燃油车,两车瞬间陷入一片火海,爆响划破天空。
视频画面
据福建消防,火灾原因疑是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电池热失控所致,工厂员工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提着灭火器轮番扑救,随后消防救援人员及时赶到将明火扑灭。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显示,根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报道统计,22.67%的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16%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自燃,38.67%的车辆在静止停放时发生自燃,9.33%的车辆因碰撞引发起火,其他原因导致起火占比为13.33%。
伴随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持续提升,电池的安全问题已愈发引起关注。一方面,车企在宣传中各种“零自燃”“防撞击”等用语,使得新能源车车主低估锂电池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交通事故引发的起火、爆炸,又让一些新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何做到“事前防火”“事后灭火”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锂电池燃烧为何难解
要解决电池安全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从电池本身入手。
“锂电池在受到撞击、过充、短路或高温时可能发生热失控,即电池内部温度迅速升高,引发自燃,而且火情发展极快。”专注锂电池消防的Li-ion fire solution(国内品牌名称:锂狮子)负责人Steven向财闻介绍道,“一旦热失控开始,即使外部火源被移除,电池仍会继续燃烧,甚至即便火焰熄灭,电池内部仍可能存在残余热或短路点,数小时或者数天后可能再次起火。”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也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既要满足高续航,又要给智能化算力提供能量,存在过度使用的可能。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成本极致压缩,从而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
为了从源头杜绝自燃风险,守护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生命安全,今年以来,相关部门正从产品标准、市场宣传、应急处理等角度持续加强监管。
3月,工信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新标准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6月19日,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等部门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要求车企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不搞“内卷式”竞争,绝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牺牲产品性能、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实现短期的“降本增效”。
截至目前,大多数厂商的安全改进主要集中在提升产品整体安全性和优化电池管理系统(BMS)方面,这些措施确实在降低电池故障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单个电池发生问题的概率有所下降。然而,锂电池本身在遭受外力撞击或处于高温环境时仍可能发生热失控并引发爆燃,这一根本性问题尚未被彻底解决。
专用灭火器攻克难题
在动力电池碰撞后不起火、不爆炸尚未实现的背景下,一旦事故发生,灭火便成为了守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但无论从灭火药剂还是灭火设备来看,传统消防体系在应对锂电池火灾时都存在明显不足。
锂电池火灾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内部的热失控现象,要有效遏制火势,必须优先降低电池温度,并进一步中断其内部的化学反应链条。传统灭火药剂往往只能实现其中一项,能够同时做到降温和抑制反应的药剂极为稀少。全国多地消防部门的测试结果也显示,传统的水基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难以将锂电池火情迅速扑灭。
针对锂电池的燃烧特性,国内消防设备企业正不断加大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效灭火救援。
行业龙头青鸟消防创新研发了测量热解粒子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采用六重传感器复合技术,可捕捉电池热失控特征气体,提前预报。
Li-ion fire solution母公司易洋消防的董事长郎洁也向财闻表示,公司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科研机构都有合作。目前产品使用的锂电灭火剂,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快速降温,降温效果是单纯使用水的5~8倍。在接触电池之后,这些药剂可以对电解液里的可燃成分实现分子层面的包裹,阻止化学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大幅减少有害毒气。
据悉,去年易洋消防已经和 “国家级研究所及专业院校”建立合作项目,近期会在工厂进行新型灭火剂的测试。设备方面, Li-ion fire solution还自主研发了一套专用于汽车底盘区域的水雾喷淋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消防喷头无法直接作用于底盘电池的技术难题。
技术难点突破之后,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电池起火终究是概率事件,行业尚缺乏强制标准,大多数新能源车主往往不会主动去配备专用的灭火器,这就使得在火情初期,难以及时遏制火势。
行业规范仍待完善
“我也知道电车有安全隐患,但着火的毕竟是少数。”一位新能源车主告诉财闻他的看法,“再说如果电池真着起来了,有灭火器也没什么用。”
根据现行的《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标准:中型(含)以上载客汽车、专用校车、危险货物运输车、旅居车应配备处于有效期内的灭火器和消防器材,灭火器在车身应安装牢靠并便于使用。
也就是说,除了上述车型之外,其它车型不强制性规定必须配备消防器材。车管所相关人员也向财闻表示,对于普通私家车,上牌、年检时并无必须配备灭火器的相关规定。
通过走访发现,面对灭火器,以燃油车销售为主的品牌和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品牌存在态度上的差异。前者的4S店在用户时购车时表示愿意提供车载灭火器,并建议收置在后备箱或座椅下方。后者的工作人员则向财闻表示,官方赠品里不包含灭火器,如果需要可以以个人名义赠送,并强调自家电池的安全性。
应急管理部灭火救援专家组成员吴志强曾提出,智能车载电池消防设备应永远在线,其作用主要是建立电池单体“防火墙”和打开车载灭火设备,控制或延缓单体热失控过程,为消防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如能将这一标准贯穿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售后全过程,消费者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就能有所准备,更好应对。
“现阶段完全符合标准的消防解决方案成本较高,B端企业接受意愿较弱,C端用户的主动消防意识也还待加强。”郎洁认为,“但长远来看,国内消防行业正向好发展。法律法规不断完善,3C标准的提升,无绿色环保产品的趋势,这些对易洋而言拓展新品类,新技术是绝佳的机会。”
郎洁进一步表示,除了国内之外,公司设计和生产的锂电消防产品也已出口至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易洋积极参加全球的行业展会,进行宣传推广,增强消费者防患于未“燃”的意识,因为只有被看见,才会影响更多志同道合的B端客户,实现市场和客户的双向奔赴。
展望未来,不论是消防还是新能源汽车,如果继续靠“概率学”解释险情,只会把潜在买家推向观望,未来通过技术与标准护航,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促进行业走向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