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专家观点:远东归还我国,领土面积超过600万平方公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15:23 1

摘要:俄乌冲突爆发,美国便开始变着法子把中国往前线推。第一招,是用“国际舆论”绑架,逼中国站队,制裁俄罗斯。

俄乌冲突爆发,美国便开始变着法子把中国往前线推。第一招,是用“国际舆论”绑架,逼中国站队,制裁俄罗斯。

然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冷静应对,这场政治试探最终落空。

随后,美国换了打法,继续离间,只不过这次不再围着中国做文章,而是从俄罗斯下手。

他们煽风点火,声称若俄国战败,中国将出手瓜分俄领,甚至“收回”远东西伯利亚。这一说法立刻在国际间掀起波澜。

远东归还我国?

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的归属问题,从来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争议。

17世纪,沙皇俄国开始了持续近两百年的东扩运动。

哥萨克武装越过乌拉尔山脉,深入西伯利亚腹地,沿着黑龙江流域一路推进,最终逼近清朝统治下的东北边疆。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中俄首次以谈判方式确立边界。

这在当时,是大国关系中的罕见范例——没有开战,也没有割地。但这段脆弱的平衡,终究无法长久维持。

进入19世纪,清王朝内政崩溃,列强纷纷入侵。

沙俄趁机撕毁原有边界安排,强迫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定,攫取外东北、库页岛等大片土地。

面积之巨,约合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日本。

在这一过程中,沙俄表现得极为老练:一面以外交谈判遮掩军事威慑,一面通过地面测量与军事部署逐步蚕食。

中国方面在多线受压之下,节节退让,最终失去对这些土地的实际控制权。

进入20世纪,历史似乎迎来转折。

1917年,布尔什维克掌权。列宁两度发表对华宣言,声称将彻底废除沙皇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一度引发中国社会对“国际正义”的高度期待。

然而1924年签署的《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并未真正履行废约承诺,仅在字面上作出“部分废止”某些损害中国主权的条款,对核心的领土问题避而不谈。

苏俄在实践中延续了帝国的边界体系,只不过以新的意识形态为外衣。

冷战时期,这类争议被大国博弈的宏大框架所掩盖。

中苏关系一度密切,随后又急剧冷却。

直到苏联解体,尘封已久的历史积怨才再次浮出水面。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出于战略调整需要,开始逐步与中国清算边界遗留问题。

从1991年至2008年,俄方共四次向中方归还土地,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2004年归还的黑瞎子岛西半部,面积达171平方公里。俄方将此举称作“解决历史问题的典范”,刻意制造国际舆论中的“责任大国”形象。

但若与沙俄侵占的百万平方公里相比较,这些归还地块不过是零星河岛与边境荒地,既无经济战略意义,亦未触及核心矛盾。

2001年,中俄正式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宣布“彻底解决边界问题”。

这一条约从法律层面为长达三个世纪的边境争议画上句号,也为两国关系提供了短期稳定的基础。

但到了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俄欧关系断裂。

普京的前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利奥诺夫在媒体上抛出惊人言论,称这场危机最终或将演变为一场“热战”——西方与俄罗斯的全面冲突。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一旦战争失利,俄罗斯不仅将面临军事失败,更将陷入粮食短缺、能源中断、疫情泛滥等严重的人道危机。

在这套逻辑之下,伊拉利奥诺夫提出一个极端假设:若俄国战败,不可避免将被迫归还历史上“非法吞并”的领土。

他列出一份详细的“还土清单”:千岛群岛与南萨哈林还给日本,加里宁格勒还给德国,南部的五个州划归乌克兰,西部的两个州交还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部分领土划归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北部领土交由芬兰。

而更为敏感的是,他还提到,俄罗斯应将远东与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归还中国”。

这番言论一经抛出,立刻在俄罗斯国内引发巨大争议。

自由派舆论将其视为对强权政策的清醒警告,呼吁重启改革;而保守阵营则群起攻之,痛斥其为“叛国者”,指责其配合西方推进“肢解俄罗斯”的战略计划。

这段发言其实早已存在多年,却因俄乌战争再次被有意翻出。

一些西方舆论渠道试图借此离间中俄,制造猜忌,以瓦解双方的战略互信。

这样的话题一旦被炒热,足以在中俄民间激起复杂情绪,进而干扰两国之间本已微妙的平衡。

但历史不是玩笑,边界也不是道具。

中俄两国通过长达几十年的谈判,已经在法律和事实层面彻底解决领土问题。

归还论并不实际

在面对领土历史争议时,中国的策略却显得冷静且成熟。

与19世纪那种试图通过外交或军事“讨还失地”的路径不同,中国近年来逐渐转向以经济开发为核心的“功能性主权”实践。

《中俄远东合作发展规划》就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

该规划涵盖了79项基建与能源合作项目,包括中俄同江铁路大桥、扎鲁比诺港口群扩建、中俄跨境物流通道建设等,构建出“主权归俄、开发权共用”的务实模式。

黑瞎子岛的转型是最直观的例证。从曾经的军事禁区,到如今的跨境自由贸易区,黑瞎子岛已成为中俄双边协作的典范。

而远在彼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即中国历史上的海参崴),也正在悄然演变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中转枢纽。

中国在不改变边界的前提下,有效推进了区域主导权的重构。

比起单一的领土主张,这种方式显然更稳定、更可持续,也更契合当前国际体系的现实逻辑。

但远东问题的根源,并不止于历史边界,它还深嵌在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困境之中。

作为国土面积最大的联邦辖区之一,俄罗斯远东覆盖了全国36%的土地,但人口却不足700万。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持续流失。

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少铁路、港口设施甚至不及苏联晚期水平的40%。

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人才流出严重,整个地区正滑向“空心化”的临界点。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制裁重压之下,俄罗斯原本就摇摇欲坠的“远东振兴战略”再度受挫。

国际投资退潮,西方企业撤离,项目被迫叫停。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成为远东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

无论是港口物流,还是矿产资源、林木加工,合作项目数量与日俱增。

海参崴的港口货运量中,过半货物来自中国东北地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归还论”被再度炒热。

关于“归还论”的讨论虽然在舆论场引发波澜,但从法律现实到社会结构,再到战略逻辑,它几乎没有任何真正的落地可能。

从根本上讲,它并不是什么可以实践的政策选项。

首先从法律层面看,中俄之间的边界问题,早已在国际法律框架内正式终结。

两国签署的《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明确宣告:双方“彻底解决了所有边界问题”,并对边界线进行了最后勘定。

自此以后,边界线既具备国际条约效力,也得到联合国承认。

另一方面,《联合国宪章》对“通过武力或威胁改变领土归属”持明确反对立场,国际法不承认任何违背条约基础的单方面主张。

更为关键的是,俄罗斯国内法律对领土问题设置了坚硬的制度门槛。

根据俄联邦宪法,国家领土完整不可更改,任何割让行为都将被定性为违宪,甚至可能构成“叛国”。

即便有政府高层主动提议,也势必引发剧烈政治冲击,严重者或将引发宪政危机。

所谓“归还”,在法理上根本无从启动。

再看现实层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早已深度俄化。

数十年系统性的语言、教育与行政改造,使当地人口的族群构成发生根本变化。

根据近年统计,俄族人口在远东占据绝对多数,对中国文化和国家认同普遍缺乏情感连接。

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较强的“文化防御”情绪,不少民众对中俄经贸深化持保留乃至抵触态度。

地缘靠近,并不代表心理接近。

地方政治经济结构也进一步固化了这一现实。

远东各地的行政体系、财政体系、资源调配权都深度依附于莫斯科中央,与俄联邦高层形成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

一旦出现领土重新划分的苗头,不仅将遭遇地方精英的强烈反弹,还可能激化俄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引发政治失控。

从实际操作角度而言,任何形式的“地权转移”都意味着对现有利益格局的动摇,其阻力不容低估。

中俄之间是互利共赢

在当今俄罗斯的国家战略版图中,远东的分量从未如此沉重,也从未如此明确。

它不再只是幅员辽阔的边疆地带,也不再只是资源输出的“殖民腹地”,而是决定俄罗斯能否继续作为世界级力量存在的支撑点。

从能源通道、军事实力,到地缘影响力的再塑造,远东已经成为俄罗斯参与全球秩序重构的核心战略空间。

俄罗斯之所以将远东提升为国家重心,不仅是因为这里掌握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与黄金储备,更是因为该区域在地缘坐标上处于亚太前沿,是牵动美国盟友体系的关键节点。

一方面,俄军在远东的部署可有效牵制美日在东北亚的力量整合;另一方面,通过油气、基建与港口合作,俄罗斯正在借助远东稳步扩大对日韩等国的能源依赖与经济影响力。

长期以来,“向东看”在俄罗斯战略语言中频繁出现,但真正落实为国家政策却姗姗来迟。

直至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普京在多次公开讲话中明确提出:远东将成为俄罗斯外交优先区域。

至此,俄方首次从战略构想层面,真正完成从“东顾西盼”到“实质东进”的政策转轨。

这是近代以来俄国对亚太的最深一次介入,决心前所未有。

远东之于俄罗斯,是边疆,更是支点;而对中国而言,这片土地则是能源安全、贸易互联、地缘突破的三重机遇所在。

双方对远东的理解虽不同,却在互补中找到了稳定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早在2009年,中俄便将远东合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后多年持续推进。

至2022年,跨境交通枢纽全面提速。中俄公路桥、铁路桥、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相继开通,连接中俄东线的能源走廊初具雏形。合作不再局限于资源交易,而是逐步向深度共建、协同开发转型。

远东蕴藏着全球罕见的能源富矿,分散了中国能源进口的风险,更通过直接参与开发环节,大幅提高议价权,优化供应链韧性。

与此同时,中国长期面临的“出海口困境”也在这一轮合作中迎来突破。

以往东北地区因边界限制与地理封闭,始终难以形成便捷高效的对外物流网络。

如今,借助海参崴港口开放,黑龙江、吉林等内陆省份的对外出口时间明显缩短,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图们江出海口项目的推进,更让中国自19世纪末失去出海权以来,首次打通通往日本海的主动通道。

“一带一路”倡议与“向东看”政策正在这里实现深层对接。

中俄携手开发北极航道,使中国获得参与极地治理与资源分配的准入权;“滨海1号”和“滨海2号”国际运输走廊重构东北亚物流格局,有效削弱“第一岛链”对中国海权的地理压制。

在这种现实格局下,中国对远东的战略布局已不再是过去那种“边贸思维”,而是全面转向“地缘工程”。

这是一种制度性的影响方式,不依赖于武力威慑,更不需要领土争夺。

中俄远东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

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即使仅以务实逻辑评估,也不可能有“坐视俄罗斯解体、然后瓜分其领土”的策略诱因。

事实上,西方推动“肢解论”的出发点,恰恰源于其传统安全焦虑。

西欧国家国土狭小、军力薄弱,面对一个幅员辽阔、核武充足的俄罗斯,始终心存戒备。

这种焦虑推动他们不断制造“分裂话语”,试图通过解构俄罗斯来构建心理安全感。

而中国没有这种焦虑。

作为幅员同样辽阔、人口体量庞大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在国家安全和生存空间上从未对俄罗斯构成根本依赖。

恰恰相反,当前的全球格局中,中俄“背靠背”稳定彼此后方,已成为制衡美国全球主导力的关键支点。

中国不希望俄罗斯衰弱,更不希望俄罗斯被欧美分裂。

因为一旦俄罗斯崩溃,填补其势力真空的,很可能不是中国,而是西方主导的多国势力重组。

而这,将直接威胁到中国北方边界的战略安全。

归根到底,中国追求的是多极世界、互联合作,不是领土扩张,不是帝国遗梦。

对远东的兴趣,体现在港口、管道与市场,而不是红线重绘。

我们主张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主权博弈的你死我活。

参考资料:
俄专家:俄若败给西方将向中国归还远东西伯利亚环球网普京:远东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俄罗斯的未来观察者网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