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段视频的开头,画面里是一位三十六岁的女子,笑得眼角都皱了起来,眉宇间透出一种掩不住的喜悦。镜头缓缓一转,出现在屏幕上的,却是两张青涩得过分的面孔——她的儿子,十八岁;新晋的儿媳,二十岁。怀里那个还在睡梦中皱着小脸的婴儿,是他们的孩子。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位年轻
那段视频的开头,画面里是一位三十六岁的女子,笑得眼角都皱了起来,眉宇间透出一种掩不住的喜悦。镜头缓缓一转,出现在屏幕上的,却是两张青涩得过分的面孔——她的儿子,十八岁;新晋的儿媳,二十岁。怀里那个还在睡梦中皱着小脸的婴儿,是他们的孩子。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位年轻奶奶的母亲,也就是小婴儿的曾祖母,还只有五十八岁。
这是一种极端紧凑的“三代同堂”,年轻得仿佛可以一起逛商场买同款衣服。视频上传后,有人羡慕他们的天伦之乐——几代人都还健壮,出去旅游不必担心体力跟不上,孩子一出生便多了好几双有力的臂膀去抱和疼。也有人嗤之以鼻,那句“全家凑不出一个高中学历”的评论,看似刻薄,却像一针冰冷的药水,直戳在循环延续的现实伤口上。
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舅舅家隔壁的大女儿十七岁出嫁,次年抱着孩子来乡镇卫生院打预防针。她脸颊上还带着青春期的粉刺,手里接过疫苗知情同意书时,手指在签名栏停了几秒——那是她第一次完整写出自己的名字,歪歪扭扭。那一瞬间,站在她背后的我忽然觉得,有些年龄不是用生日去计算的,而是要看你背上了怎样的生活重量。
在城乡接合部或偏远乡镇,早婚早育其实并不罕见。对于很多没有在学业上继续投入的年轻人来说,“早点成家”是长辈们常挂嘴边的一句劝慰。女孩被认定不必拼读书,嫁人是“正事”;男孩成绩不好,家里会托关系找点零工或者让他去外地打工。没人管他们是否愿意,也很少有人提醒,他们放下的,不只是课本,还有未来可能拥有的选择权。
就业市场的门槛正在悄悄提高,即便是环卫、流水线这种看似门槛低的岗位,也越来越倾向于找懂简单机器操作、会用智能终端的人。没有学历,也没学过一门稳定的技能,意味着稳定收入的机会本就不多,还容易被替代。经济上的拮据又让他们希望下一代能早点自立,于是,循环像老旧录音带一样反复播放。
还记得几年前参观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汽修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焊接的味道。一群初中毕业、十七八岁的少年围着老师,学着用电脑做故障检测。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适合读书”并不等于与学习绝缘。厨师、美容美发、数控加工,这些技能都来自课堂和训练场,只是换了另一种书。
而对那些很早就当上父母的年轻人来说,这段未成熟就被迫上演的育儿生活,更像是一桩突如其来的长跑。他们要在育儿的艰难与自我成长的空白之间反复拉扯。夜里孩子发烧,他们慌乱地翻药柜;半年后开学,可能连家长会该说什么都不敢开口。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喂养,还有引导。
在如今高速变化的社会中,学历不只是一个纸质证明。它代表着一个人曾投入过时间与精力去获得知识,去建立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技能,是那份能力的延展,让人在漫长的生活里有了养家糊口的底气。也许每种人生道路都值得尊重,但多给自己一些准备的时间,总是多一份底牌。
那位三十六岁的奶奶在视频里抱着婴儿笑得开怀,像是她一切都值得。但我想到多年后,那孩子第一次写作业、第一次对世界发问时,会得到怎样的回答,会得到怎样的力量去走出家门。这些问题,没有在视频里出现,答案也需要花很久去寻找。
来源:墨雨轩育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