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18个亿,每天接诊超过4万人,全球最大的医院竟在中国河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5:23 1

摘要:我们都知道,全球医疗水平中,欧美医院以尖端技术和专科精准闻名,我国由于发展较晚,现在距离顶尖医疗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都知道,全球医疗水平中,欧美医院以尖端技术和专科精准闻名,我国由于发展较晚,现在距离顶尖医疗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但我国在近年来却另辟蹊径,打造出了一种符合我国情况的独特“医疗奇观”——超级医院。

《新闻周刊》2024年全球医院排名中,中国多家医院名列前茅,但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样未上榜却规模惊人的存在,更让人瞠目结舌。

这座医院每天接诊超过4万人,年收入高达219亿元,堪称“医疗巨兽”。

清晨4点的挂号大厅已人头攒动,手术室里,无影灯24小时不熄,平均每天能完成800台手术,放到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震撼的景象。

但国外也有人对我国这种模式产生了质疑,这只巨兽究竟是我国医疗效率的巅峰体现,还是资源失衡的缩影?

患者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是否会导致基层医院冷清倒闭呢?

日均4万患者

郑大一附院,24小时都有患者排队,深夜里挂号窗口前还排着长龙,而更多的患者家属则是提着保温杯、背着折叠凳,耐心守候在走廊和病房门口。

这座医院占地面积堪比故宫,拥有4个院区、1.5万张床位,日均手术量高达800台,年营收突破219亿元。

医院每天供应5万份餐食,从病房餐到员工食堂,种类丰富到能开个美食节。500名保洁人员穿梭于走廊和病房,垃圾清运车24小时不停歇。

药品和耗材的配送系统像快递公司一样高效,平均每分钟就有物资送达指定科室。

为了缓解导诊压力,医院还引入了智能导诊机器人,小巧的机器人在大厅“巡逻”,用温柔的语音回答患者的疑问。

那为什么患者宁愿天不亮就来排队,也不愿去家门口的医院呢?

事实上,许多县级医院设备老旧,专科医生稀缺,患者只能涌向郑大一附院。

“紧巴巴”的日子

郑大一附院的年收入219亿元,月均近18亿元,听起来像个“土豪”。

但真相却令人唏嘘,作为公立医院,它的净利率只有0.3%,也就是说比街边小饭馆还低!

收入主要来自门诊挂号、住院治疗和手术费用,药品和耗材的占比被国家政策严格控制。每一笔钱都得精打细算,但成本却像个无底洞,随时吞噬利润。

最大的开支是人力。

医院有1.5万名职工,包括医生、护士、行政人员和后勤团队,他们的薪资占总支出的近一半。

设备投入也是个“大头”。医院引进了全球顶尖的PET-CT影像设备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台机器的价格能买几栋别墅。

科研支出同样不菲,医院每年资助上百个研究项目,从基因治疗到新药开发,样样烧钱。别忘了日常运营:水电费、电梯维护、甚至消毒液的消耗,都是一笔笔细碎却庞大的开销。

公立医院的“公益”标签,意味着收费不能太高,服务却不能打折。

那么如此紧张的收支平衡,郑大一附院又是如何应对全国患者蜂拥而至的呢?

患者长途跋涉

据统计,超过30%的患者来自外省,有的甚至坐一夜火车,只为挂上一个专家号。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分级诊疗体系像个“分流器”,社区诊所处理常见病,大医院专注疑难杂症,患者无需挤破头跑大城市。

为什么患者宁愿长途跋涉?基层医院的短板是主因。

许多县级医院连一台像样的CT机都没有,专科医生更是凤毛麟角,患者对本地医疗缺乏信任。

郑大一附院则不然,它不仅设备先进,还有全国顶尖的专家团队。

一次手术中,某县级医院的医生戴上VR眼镜,在郑大一附院专家的实时指导下,完成了一台复杂的心脏手术。

但远程医疗的普及并非易事,基层医院的硬件和医生培训跟不上,患者还是更信赖大医院的“面对面”。

那么这种“资源磁铁”效应,靠什么来破局?

智能“黑科技”

走进郑大一附院手术室,你会看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医生操控下,灵活地完成一台微创手术,精准度堪比科幻电影

医院开发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能在几秒钟内“读”完一张CT片,准确率不输20年经验的放射科医生。

手术室的智能排班系统更是“神器”,通过算法优化,手术台从早到晚无缝衔接,效率提升了20%,让“24小时常驻”成了现实。

医院的创新不止于此。

它完成了全球首例3D打印器官移植手术,用生物材料为患者“打印”出人工肝脏,震惊了医学界。科研方面,医院每年发表1000多篇SCI论文,涉及癌症治疗、心脏病研究等前沿领域。

与美国梅奥诊所合作的实验室,开发了一种新型癌症靶向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医院还建有全国最大的病例数据库,数百万份病例数据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了“养料”。

人满为患的两面性

郑大一附院每天消化4万患者的需求,堪称“看病难”的救星。

它的病例数据库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金矿”,加速了新疗法的诞生。比如,一种治疗白血病的新药,正是在医院海量病例的分析中找到突破口。

而超级医院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

基层医院因患者流失而资源闲置,医护人员纷纷跳槽到大城市,基层医疗像被抽干了“血液”。

患者在大医院的体验也常让人无奈:排队2小时,问诊2分钟,医生忙得像“流水线工人”,患者却觉得“诊治不够精细”。

国际经验或许能提供启发。

新加坡的“区域医疗中心”模式,像个“资源调度站”,社区医院处理小病,大医院专注重症,患者就医更省心。中国也在试水医联体改革,郑大一附院与周边医院共享专家资源,定期派医生到基层“出诊”。

比如,某县级医院的手术室,如今每周都有郑大一附院的专家来指导。

但改革之路道阻且长,患者对基层的信任仍需时间重建。超级医院的未来,将如何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平衡点?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心外科医师肖长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