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带娃去公园,撞见邻居张姐正拽着她儿子小宇往滑梯那边走,孩子使劲往后缩,眼圈都红了:“妈妈我不想去,我想回家拼乐高。”张姐叹了口气,跟我抱怨:“你说这孩子,放着好好的太阳不晒,非要窝在家里,以后会不会变得孤僻?你看楼下乐乐,天天在外面疯跑,多活泼,将来肯定有
上周带娃去公园,撞见邻居张姐正拽着她儿子小宇往滑梯那边走,孩子使劲往后缩,眼圈都红了:“妈妈我不想去,我想回家拼乐高。”张姐叹了口气,跟我抱怨:“你说这孩子,放着好好的太阳不晒,非要窝在家里,以后会不会变得孤僻?你看楼下乐乐,天天在外面疯跑,多活泼,将来肯定有出息。”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典型的“宅娃”,放学就躲在房间里看书、画画,我妈总担心我“不合群”,硬拉着我去参加邻居家的聚会,可我每次都坐立难安,只想赶紧回家。后来长大了,我能独立完成项目,也能在需要的时候跟人顺畅沟通,并没像我妈担心的那样“孤僻没出息”。
其实很多家长都像张姐这样,把“爱出门”和“有出息”画上等号,逼着“宅娃”社交,又怕“野娃”玩心太重耽误学习。可现实是,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从来不是看他爱不爱出门,而是看我们有没有守住他的“天性”。
别逼“宅娃”出门:他的安静里,藏着自己的小世界
朋友林琳家的女儿朵朵,是个十足的“宅娃”。周末别的孩子在外面疯玩时,朵朵能坐在书桌前拼一下午拼图,或者抱着绘本看半天。林琳一开始特别焦虑,总觉得“孩子太安静不是好事”,报了户外拓展班,还每天规定“必须在外面玩够两小时”。
结果呢?朵朵每次去户外班都闷闷不乐,有次甚至哭着说“妈妈我觉得好累”。直到有次林琳收拾房间,发现朵朵的抽屉里放着一叠画纸,上面画满了拼图里的场景,还写了小故事,字里行间满是细腻的想法。她突然意识到,朵朵不是“孤僻”,只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找到了乐趣。
后来林琳不再逼朵朵出门,而是给她买了更多绘本和手工材料,还会陪她一起拼拼图、聊绘本里的情节。现在朵朵上小学,虽然还是不爱在外面疯跑,但她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还在学校的绘画比赛里拿了奖。每次班里有同学想拼复杂的拼图,都会来找她帮忙,她也能很自然地跟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其实“宅娃”的安静,不是“不合群”,而是他们更擅长在独处中思考、沉淀。逼他们出门,就像把喜欢安静的人扔进喧闹的集市,只会让他们感到疲惫;而尊重他们的节奏,他们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
别强拽“野娃”回家:他的闯劲里,藏着成长的力量
表哥家的儿子小凯,是个典型的“野娃”。从会走路起就闲不住,周末在小区里追着蝴蝶跑,放假去乡下外婆家,能跟着外公去田里挖红薯、爬树摘果子,作业经常要催到晚上才写。表哥嫂急得不行,总说“再这么玩下去,成绩肯定跟不上”,把他的玩具没收,还规定“写完作业才能出门”。
可小凯根本坐不住,写作业时总走神,甚至偷偷把作业藏起来,趁大人不注意溜出去。有次表哥在田里找到小凯,发现他正帮外婆把倒下的玉米杆扶起来,还跟外婆说“这样玉米就能继续长了”。表哥突然发现,小凯虽然爱“野”,但特别有责任心,遇到问题也会主动想办法。
后来表哥嫂换了种方式:不再强拽小凯回家,而是跟他约定“先把作业写完,剩下的时间可以随便玩”。没想到小凯为了能早点出门,写作业的速度快了很多,还会主动检查错题。更惊喜的是,小凯在学校里特别勇敢,运动会上主动报名长跑,班里组织活动,他总能想出新奇的点子,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野娃”的闯劲,不是“贪玩”,而是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会了勇敢和担当。强拽他们回家,就像把翱翔的小鸟关进笼子,只会消磨他们的活力;而给他们适当的空间,他们会在探索中长出更坚韧的翅膀。
别被“表象”骗了: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是这一点
现在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育儿焦虑”:看到“宅娃”就担心他“不合群、没眼界”,看到“野娃”就怕他“没规矩、不踏实”,总想着把孩子往“标准答案”里套。可我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擅长在安静中沉淀,有的孩子擅长在探索中成长,这些都不是“缺点”,而是他们的“天性”。
前阵子看到个新闻,有个男孩从小爱“宅”,喜欢研究机器人,父母没有逼他出门社交,而是支持他参加机器人兴趣班;还有个女孩爱“野”,喜欢爬山,父母就陪她一起制定爬山计划,还教她识别植物、观察天气。后来男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研究的机器人项目拿了奖;女孩成了户外博主,还出版了自己的旅行日记。
其实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从来不是看他爱不爱出门,而是看我们有没有“尊重他的天性”。如果我们逼着“宅娃”社交,只会让他越来越自卑;强拽“野娃”回家,只会让他越来越叛逆。相反,当我们接纳孩子的不同,支持他的喜好,他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长成有底气、有能力的人。
最好的养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看见”孩子
想起教育家说过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花儿一样,有的春天开,有的秋天开,没有好坏之分。”深以为然。
我们不需要把“宅娃”改造成“野娃”,也不需要把“野娃”教成“宅娃”。对于“宅娃”,我们可以陪他一起探索他喜欢的事物,在他愿意的时候,慢慢引导他接触外界;对于“野娃”,我们可以帮他制定规则,让他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情探索,同时提醒他兼顾学习和生活。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场“标准化考试”,没有“必须怎样”的答案。真正的好养育,是看见孩子的独特,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长大。当我们放下“焦虑”,接纳孩子的“不同”,孩子才能带着自己的天性,勇敢地走向未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你家孩子是“宅娃”还是“野娃”?你有没有过“逼娃改变”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咱们一起聊聊“如何接纳孩子的天性”~
来源:烟台小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