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营销能力,极具价值又无法被替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5:00 1

摘要:在数字化和 AI 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营销技能似乎正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甚至面临被替代的风险。然而,世界经济论坛的《未来工作报告》指出,创意思维、好奇心与持续学习、领导力与社交影响力等能力将成为未来的核心技能。本文将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营销人员如何通过洞察目

在数字化和 AI 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营销技能似乎正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甚至面临被替代的风险。然而,世界经济论坛的《未来工作报告》指出,创意思维、好奇心与持续学习、领导力与社交影响力等能力将成为未来的核心技能。本文将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营销人员如何通过洞察目标客户、创作客户视角的内容以及整合高效传播与互动,发挥其独特价值,实现不可替代性。这三种能力不仅适用于大公司,也能帮助个人创业者和小企业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5年初发布了《未来工作报告》,其中有一张关于员工核心技能的图👇

左下角的「现在算不上好,5年后也不会更好」的“失焦技能”区,就有marketing & media,也许这点刺痛了正在阅读的你。

先别悲观,再看右上角。

「现在重要、未来也重要」的“核心技能”里,创意思维、好奇心与持续学习、领导力与社交影响力,你我都有啊!

也许可以这么理解:传统的营销与媒体技能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是极具同理心、客户导向的新传播将越来越受重视。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

海报设计、媒体投放、活动组织、电话获客等传统营销能力,要么太受预算所限,要么容易被AI所替代。

市场人的潜力要得到发挥,价值要被看见,就要往右上角走。比如在洞察客户、高品质内容、高效传播上更聚焦。

这三项不是新名词,只是受过时的岗位职责所限,或者被短期KPI所压,并不深入,也没太受重视。

比如很多没去过客户现场;产品介绍客户看不懂;视频上投入没效果…

但这三项能力又极具价值,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无论是经营副业还是运营一人公司,都可以跑通闭环,实现快速把产品/服务推介给合适受众的目的。

1. 洞察理想目标客户

有流量就有客户,就能有收入? No!

一个产品是否好卖,主要还是看有没有切中一个清晰、具体、有付费意愿的客户群体。

如果没有找准目标客户,可能会让整个生意模式失效,白白浪费了研发以及营销投入。

2014Google推出售价高达1500美元的眼镜,最后不了了之。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回答“这款产品目标客户是谁?”是给极客玩?给大众用?还是给行业应用?

找到精准的目标客户群体,并深入了解他们,不但节约获客成本提升沟通效率,更能优化产品设计,让传播与销售都更容易。

当然,有个大前提,就是产品足够好。不少企业、个人创业者不敢聚焦的原因也在这。

我列了一个理想目标客户画板示意图。包括:客户所在的国家地区、他们具体有哪些使用的场景,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产品正好能解决?

优秀的营销人员可以为产品匹配最合适的用户,找到那些会惊呼“这就是我找了很久的东西!太棒了。”

比如某CRM新产品,在会员社交上有领先技术与经验,但与行业老大salesforce 去PK价格、可靠性等几乎不大可能。

后来选择投资银行作为目标客户,瞄准他们在高端社交、隐私管理的需求,慢慢也扩张到金融行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先者。

在洞察客户群体上,市场人的换位思考的能力极有优势。

产品、研发自然不必说,专长不在这。而销售的大部分工作都在搞定某个客户、招投标、追尾款等工作上,也是没这个精力。

但只是感同身受还不够,还需要借助数据。比如用AI进行客户画像的分析、用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客户购买意愿…

那你可能说,“我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洞察能力也没学会数据分析,怎么办?”

先说如何洞察,可以去用户、客户一线蹲点观察;求助媒体第三方了解;多请销售、合作伙伴喝几次咖啡;再请了解这个行业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吃几顿烧烤…

把这些收集到的信息结合网上能找到的白皮书、调研报告、客户领军人物的采访视频反复看,再找到内部数据进行分析,就会有更全面的视角。

数据分析、A/B测试、AI做客户画像分析等网上就有很多教程,也可以一边尝试一边学习。

方法总是有的,要跨过现实困难,靠的是对行业的热情、对完成这件事的紧迫感以及对潜在客户的好奇心…

这些正是前面那张图里最右边的能力。

2. 客户视角的内容创作

知道目标客户是谁,有什么需求、痛点,也明确了自家产品能解决客户的问题,那就要好好表达。

好的内容带来的价值不言而喻,节约成本,提高了销售效率。

常见的问题是以为客户会懂,于是给一大堆技术数据、功能指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即便是客户再有耐心,也看不进去跟自己不相关的内容…

客户只关心这些产品/服务对他有什么价值?能带来什么好处?

更重要的是,客户需要一个购买理由。无论是跟人商量,还是申请预算、推进审批流程,最好有直接可用又正好有说服力的话术。

市场人担当翻译的角色,把晦涩难懂的技术语言,变成客户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

如果是企业级采购,决策流程给里的每个岗位角色的知识背景、思维逻辑、岗位角色都不同。他们是否能理解,并且被打动?

比如财务人员、采购部门是否能理解“高密度云端推理能力?”

市场人长期积累的能力,比如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使用例子、对比、数据、图形、视频等形式辅助理解…正好能发挥。

这些外显能力背后是极强的理解能力、讲故事能力、创意呈现能力…

既要懂产品,又要会表达、内容能力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无法被替代。

即便是AI参与,也仅仅是辅助,比如在内容库完成后,针对不同的媒体调整内容形式。

3. 整合的高效传播与互动

好了,有了好产品,也知道卖给谁,并且把需要客户了解的内容都准备好了,那怎么去和这些客户接触呢?

过去常见的方式有投放搜索引擎关键词,连接到官网、邀请客户参加活动、给客户打电话/发邮件、销售拜访、短视频…

现在有结合产品的黑客营销、口碑传播、KOL营销等。

在时下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即便产品很好,技术领先对手,但是没有用对传播方法,很可能延误时间,错过大好时机。

过去广告是最高效的方法,即便现在也是,但是投入大,风险高。

社交媒体最省钱,但是太分散、效率不高、触达也不精准…

到底该用使用哪个方式比较好?要花多少钱,预计会有什么效果?

这些需要营销人的经验,更需要领导能力。比如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什么客户用什么形式来与客户互动。

这些具体的工作,离了市场人还不行,其他部门听了就皱眉头。

比如选择视频号还是抖音?口播还是做高品质的广告片?全员矩阵还是只做创始人的IP?海外用领英还是谷歌SEO?…

当然AI也拿不了主意,它哪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一切不仅需要协调、整合的能力,还要有勇于探索尝试的勇气。

总结这三种能力如下:

你会发现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没错,这就是市场人的差异化优势,既有同理心,又能理性分析;既有审美,又能结果为导向;既能发散想象,又能体系管理…

这些能力,离了市场部,其他部门不擅长,也很难外包给人或者AI。

现在唯一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许就是直接量化结果这个终极难题了。

除了产品的利润、销售过程中的SQL,品牌知名度等指标,我也凹不出来更多的指标了。

那就别管那些KPI了,只要上面三条某一条你极其擅长,所有人都伸出大拇指,谁还关心KPI?

另外,你发现了吗,找到客户、创作内容、社交传播的能力,用在个人创业上同样适用,想到这,你是不是更放心了?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