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硕果盈枝,沈阳迎来全球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智慧盛会。2025年9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CCF网络大会在辽宁沈阳香格里拉酒店顺利召开。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互联网专委会、CCF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联合东北大学承办,以 “智联生态,数创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沈阳迎来全球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智慧盛会。2025年9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CCF网络大会在辽宁沈阳香格里拉酒店顺利召开。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互联网专委会、CCF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联合东北大学承办,以 “智联生态,数创未来” 为核心主题,为网络技术创新交流、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起高水平、国际化的合作平台。
作为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智慧盛宴”,本届大会汇聚全球顶尖智力资源:院士领衔带来高屋建瓴的主旨报告,百余位CCF/ACM/IEEE 会士、国家级人才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行业头部企业高管共探产业发展趋势。本届大会积极响应CCF推动国际化学术交流的号召,在国际化合作与开放交流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大会首次与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下属顶尖学术组织ACM SIGCOMM开展合作办会,进一步打通国际学术交流渠道;同时邀请包括 ACM SIGCOMM 主席在内的多位来自欧洲、美国、中东、中国香港等地的国际知名计算机网络专家参会交流,以全英文形式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为跨地域技术对话搭建高效平台。此外,大会首次开设英文专题论坛,并特别邀请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下属互联网研究工作组(IRTF)主席参会观摩,通过多维度国际化举措,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网络学术界在全球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大会同期还举办三大专题活动 ——CCF互联网专委工作会议、专委会博士论文激励计划论坛,以及第四届全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计算机网络分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进一步拓宽交流维度,深化合作内涵。
开幕式致辞:共绘网络
CCF会士、大会主席、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兴伟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组委会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各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明确大会核心目标:聚焦网络前沿技术突破,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希望与会者在这场盛会中激荡思想、共享新知、共谋发展。
随后,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沈阳市委常委兼副市长吴延宝以及CCF会士、理事长孙凝晖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三位嘉宾分别从高校科研支撑、地方产业赋能、全国学会引领的角度,阐述对网络技术发展的期待,并共同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国际签约:搭建学术交流合作新桥梁
大会期间,CCF互联网专业委员会、CCF网络与数据通信委员会联合与网络通信领域国际顶尖会议组织ACM SIGCOMM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此次签约标志着我国计算机网络领域学术交流与国际接轨迈出重要一步,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更便捷的合作平台,助力全球网络技术协同创新。
主旨报告:洞察网络技术前沿新趋势
主旨报告环节,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沿方向与核心挑战,分享深刻洞见,为行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CCF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发表题为《推动两个融合,促进算力建设》的报告。报告简要回顾算网融合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实践成果,分析人工智能崛起背景下国家算力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算智融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探讨算智融合的主要任务,并介绍基于 “算网 + 算智” 双融合的超算互联网理念及最新进展。
随后,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教授分享了新型网络方面的报告。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Matthew Caesar 教授(ACM SIGCOMM 主席)带来《From Prediction to Proof: Rethinking AI for Systems and Networks》报告。报告阐述 “AI赋能系统与网络” 这一变革的愿景,重点介绍该领域早期突破性进展,探讨其对当前AI能力的补充与拓展路径。
阿里云副总裁蔡德忠发表《AI大模型时代的网络架构演进》报告。报告全面解读阿里云 HPN架构设计理念,系统介绍端网融合技术架构体系,并展望HPN网络架构的未来演进方向。
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研发副总裁、数通技术规划部部长金闽伟以《数据通信未来技术趋势》为题分享观点。他指出,数据通信网络的发展始终跟随端侧需求、应用侧变化而演进;AI大模型引发的智能化变革已深刻影响千行百业,并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智能体互联网趋势正在显现,新场景、新业务、新终端将成为数据通信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CCF会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教授带来《超融合网络架构研究与实践》报告。报告从当前网络发展范式与技术路线困境切入,总结过往网络体制发展规律,提出单一体制网络的 “不可能三角” 困境;基于物理世界统一性与物质世界多样性的机理启示,开辟网络体制 “第二曲线”—— 多模态网络环境,并介绍基于该范式发展的超融合网络架构,以及 “算存通感智一体化” 超融合多模态网络环境的构建思路。
CCF会士、军事科学院苏金树研究员发表《智能领域定制网络iDSN的构想与实践》报告。报告系统阐述智能领域定制网络(iDSN)的核心概念、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旨在激发行业对iDSN的研究兴趣,凝聚力量共同推动相关算法开发与落地应用。
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傅晓明教授带来《云边融合时代的分布式智能网络系统新范式》报告。报告聚焦当前行业亟待突破的三大核心问题 —— 计算效率持续提升、能源消耗全局优化、安全可信全栈保障,探讨面向云边协同的下一代智能网络系统架构范式,展望智能网络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自KAUST的Marco Canini 教授发表《Rethinking Cloud Abstractions for AI Workloads in the Era of Agents》报告。报告梳理智能体(Agents)时代AI工作负载面临的网络挑战与机遇,提出重构云抽象架构的思路,旨在提升AI云的效率、韧性与可持续性。
阿里云智能集团研发副总裁祝顺民博士以《洛神——超大规模高性能云计算网络系统》为题分享。报告介绍洛神云网络的整体架构,深入解析其在大规模控制、高性能转发、高可靠运维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并揭示系统未来演进方向。
华为网络技术实验室主任刘冰洋博士带来《超节点:网络研究的新空间新机遇》报告。他指出,超节点网络以极高性能、深度网算融合为核心特征,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与并行计算的交叉领域,具有重大技术挑战、广阔创新空间与良好研究前景;报告同时介绍华为在超节点网络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待突破的挑战课题,以及未来开放创新平台与合作计划。
论坛与挑战赛:以赛促学,以研促用
为推动前沿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大会设置27个技术论坛与2项高水平挑战赛,覆盖计算机网络技术多个细分领域:
技术论坛:内容涵盖高速数据网络技术、大模型时代网络基础设施演进、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新一代移动网络安全、智能网络与泛在计算、空天地一体泛在智能网络、新一代低时延互联网应用等方向,各论坛执行主席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确保论坛学术性与专业性。
重点挑战赛:
第八届CCF AIOps挑战赛:吸引全球百余所高校、企业的数百支队伍参赛,聚焦大模型时代智能运维难题,要求参赛者运用 AI 技术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复杂网络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问题,旨在发掘并培养网络运维领域顶尖创新人才。
第一届CCF智算网络挑战赛(集合通信):紧扣大模型训练对高性能网络的需求,要求参赛队伍设计并实现高效集合通信算法,优化智算集群数据传输效率,攻克大模型分布式训练中的关键网络瓶颈。
两大挑战赛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 “以赛促学、以赛促研” 的理念,为产业界输送创新思路与后备力量。
大会闭幕:锚定方向,共启网络未来新征程
9月14日,第三届CCF网络大会顺利闭幕。本届大会不仅集中呈现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更为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网络发展新范式提供关键方向与可行路径。参会嘉宾一致认为,未来网络技术将在支撑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保障国家网络安全、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中扮演更关键角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27个技术论坛的信息如下:
论坛名称执行主席高速数据网络技术论坛张娇(北京邮电大学)、黄韬(北京邮电大学)大模型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演进郑嘉琦(南京大学)、李文信(天津市先进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大模型训练的底层力量:网络系统再出发杨松(北京理工大学)、曾荣飞(东北大学)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关键技术和应用张晗(清华大学)、刘古月(北京大学)新一代移动网络安全分析技术论坛陈曙辉(国防科技大学)、魏子令(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网络与泛在计算:从算法理论到应用的前沿探索唐志清(北京师范大学)、郭剑雄(北京师范大学)、娄炯(上海交通大学)空天地一体泛在智能网络技术与应用论坛陈星(福州大学)、程伟(西北工业大学)无界算力・智构未来: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技术论坛王鹏飞(大连理工大学)、郑霄龙(北京邮电大学)、孙庚(吉林大学)面向智能无人系统的算控网络技术董德尊(国防科技大学)、李韬(国防科技大学)人工智能浪潮下,工业互联网如何上升为工业智联网许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何强(东北大学)赋能大模型的网络数字孪生李丹(清华大学)、李昊(西安交通大学)LLM4Net:网络自动驾驶大模型技术论坛崔勇(清华大学)、张行功(北京大学)智网联动:AI 与网络深度融合创新论坛毕远国(东北大学)、李婕(东北大学)AI 驱动的边缘智能计算郭松涛(重庆大学)、杜军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论坛王宝生(国防科技大学)卫星互联网安全体系及其前沿技术李贺武(清华大学)、吴茜(清华大学)边缘智能:赋能网络最后一公里何强(华中科技大学)、崔来中(深圳大学)光速未来:智联算力新生态张永敏(中南大学)、王田(北京师范大学)全栈协同优化的大模型系统与网络王尚广(北京邮电大学)、张乙然(北京邮电大学)边缘觉醒:分布式智能体协同计算驱动下一代人机共生网络易波(东北大学)、张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体与未来网络融合创新张梦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彤(中国人民大学)新一代低时延互联网应用与传输优化王博(清华大学)、孟子立(香港科技大学)网络系统的智能涌现与安全协同李若愚(深圳大学)、谭崎(深圳大学)具身智能时代的物联网赋能技术探索与挑战许辰人(北京大学)、于季弘(北京理工大学)时间敏感网络(TSN)领域应用技术孙寅涵(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TSN 技术创新实验室)、全巍(国防科技大学)语义化网络运维李丹(清华大学)、王帅(中关村实验室)产教协同:面向未来的网络人才能力重塑—— 聚焦 AI 时代下网络技术变革与教育范式创新曲大鹏(辽宁大学)、李伟(东南大学)来源:CCF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