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则是使用白银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货币,银币和银锭均可流通,每一笔交易都成了一次“智慧的较量”。中国应如何改革其货币体系?中外官员、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提出了各种方案。
《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美]奥斯丁·迪恩 著
葛宇亮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丨索·恩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则是使用白银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货币,银币和银锭均可流通,每一笔交易都成了一次“智慧的较量”。中国应如何改革其货币体系?中外官员、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提出了各种方案。
中国的货币改革远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中国试图建立其统一的货币标准时,美国、英国和日本都为了各自利益,企图主导中国货币改革的方向。对此,作者有力地指出,世界历史上白银时代的终结其实是列强在东亚的利益竞逐和中国不同时期国家构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亮点:
★对复杂的货币体系探讨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货币体系,揭示了中国在缺乏统一国家货币的情况下,如何依靠银币和银锭进行经济活动。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交易中智慧的较量,以及这一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列强对中国币制改革施加的影响及在此领域的竞争
作者详细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列强在中国货币改革过程中的利益争夺。这一部分不仅涉及当时货币政策的制定,还探讨了国际关系如何影响中国的内部经济改革。
★历史与经济的交织
本书将历史事件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展现白银时代的终结不仅是技术或经济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结果。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历史时刻的分析
1935年中国取消银本位制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者探讨了这一事件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这一部分不仅阐述了事件本身,还讨论了其对后续经济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多样的视角与丰富的资料
本书汇集了中外官员、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的多种观点,体现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货币改革的看法与建议。这种多元视角使得研究更加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清晰的结构与严谨的论证
书中结构清晰,按历史阶段分章节,便于读者理解不同时间段的经济背景和政策变迁。同时,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支撑观点,使论证更加严谨。
★对于未来的启示
通过对中国货币改革历史的回顾,书中提出了对于现代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思考,为当代经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因此,《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对理解中国经济史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作者简介:
奥斯丁·迪恩(Austin Dean)
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
译者葛宇亮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英语、西班牙语),曾在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从事翻译工作,并协助完成多部出版著作的翻译及校审工作。
名家推荐:
这部著作清晰论述了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主题:美洲白银与中国对白银需求的结合促成了第一个全球经济时代的形成。同时,这本书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这个时代如何结束的学术著作。
——马克·梅茨勒(Mark Metzler),华盛顿大学
奥斯丁·迪恩考察了“白银时代”结束时的政治和经济动态……迪恩的研究遵循两条线索:列强之间相互竞争,企图推动中国的币制改革朝有利于自身既得利益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国内的辩论和一系列政治谈判,也在积极促进国内改革措施的制定,力求创建统一的货币标准。
——《美国历史评论》
目录:
致 谢 / 001
关于术语、币种、重量和度量衡的注释 / 004
引言:循着钱的足迹 / 005
1 清朝货币体系初探 / 015
2 白银衰落的开始:美国贸易银元的全球流通,1873~1887 / 028
3 省级银币与四分五裂的中国货币体系,1887~1900 / 055
4 金汇兑本位制和列强在中国的竞争,1901~1905 / 077
5 世界最后的“白银阵线”的钱与权:货币改革与开发贷款,1910~1924 / 106
6 上海造币厂和银本位制的建立,1920~1933 / 141
7 法币与全球白银时代的终结,1933~1937 / 176
结语:关于全球白银时代终结的思考 / 216
附录:伦敦银条价格,1833~1933 / 226
注 释 / 229
参考书目 / 298
索引 / 326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