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莫言:诺奖光环下的争议者,评论区的吵声,挡不住文学的锋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2:02 1

摘要:其实,这场争论的背后,折射的不是莫言本人,而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和文化心理。

转自有素质的大学生

自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围绕他的声音一直没停。

有人视他为“民族骄傲”,有人骂他“丑化中国”。

这种极端评价,就像一面撕裂的镜子——

一边是顶礼膜拜的掌声,一边是咬牙切齿的诋毁。

其实,这场争论的背后,折射的不是莫言本人,而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和文化心理。

01别急着贴标签Don't rush to label it

很多人读书,不是“读”,而是“找论据”。

想骂的人,只挑最血腥的段落:“你看,他就是抹黑!”

想捧的人,只记得奖项和荣耀:“你看,他就是民族之光!”

但莫言的小说,根本不是一句话能解释的。

就像《红高粱家族》开篇那句:

“高粱熟了,像一片燃烧的火海。”

The sorghum is ripe, like a burning sea of fire

那片高粱地,不只是风景,它是一个魔方:

•一面是热烈的爱情

•一面是血与火的战争

•一面是人性的荒凉

•还有一面,是生命最原始的力量

02争议从何而来?Where does the controversy come from?

为什么总有人一见到莫言就怒火中烧?

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1️⃣ 观念停留在60年代 ——文学=宣传,谁写阴暗,谁就是“丑化”。

2️⃣ 容不下复杂性 ——莫言笔下的人物,既善也恶,裂缝中才见真实。

3️⃣ 情绪替代逻辑 ——“他媚外!”“他不配!”全是喊口号。

鲁迅先生早说过:

“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真正的战斗,是思想对思想。

Insulting and intimidation are not battles. The real battle is between thoughts.

03评论区里的声音Voices in the comment section

常见几类指责

指责1:“他写得太血腥!”

回应:文学不是风景宣传片,而是真实的切口。疼痛,才显露感染的深处。

指责2:“他拿诺奖是靠讨好外国人!”

回应:如果真靠讨好,为什么别的写负面题材的人没得奖?诺奖看的是文学性,叙事的独特、语言的创新、结构的复杂。靠讨好,能拿一个世界级奖?没那么简单。

指责3:“太肮脏,不配大师!”

回应: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哪个不写人性里的阴影?文学不是洗白,而是照见。

指责4:“不爱国!”

回应:真正的爱国,不是只写好看,而是敢把问题写出来。

04作品里的锋利与温情The sharpness and warmth in the work

《丰乳肥臀》:“母亲就是大地。”—背后是对民族存续的呐喊。

《晚熟的人》:“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家常话,却像刀,剖开我们的狭隘。

《酒国》:荒诞的宴席,其实是权力与人性的讽刺。—笑声之后,满是凉意

05为什么要读莫言?Why read Mo Yan?

• 他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裂缝;

• 他让文学变成一面镜子。

他在诺奖颁奖礼上说过: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在作品里了。”

06我们真正缺少的 What we truly lack

不是“再来一个诺奖”,也不是“再多几句口号”,而是——安静而有逻辑的阅读。

延迟判断,不急着开骂;耐心读完,再提问:

“他为什么这样写?”

这份耐心,不只是理解莫言,更是理解我们自己。

还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啊,别以为自己能看透别人,其实你最不了解的,是你自己。”

People, don't think you can see through others. Actually, what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most is yourself

《晚熟的人》没有战争,没有大场景,只有人性的叹息。

它让我们明白,文学并不是一定要写惊天动地,写好“人心的缝隙”,同样震撼。

Conclusion

他只是一个作家,用文字记录人性与时代的裂缝。

学会在矛盾和荒诞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