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固态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核心焦点。在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而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特性,成为突破现有技术
2025年,固态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核心焦点。在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而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特性,成为突破现有技术瓶颈的关键突破口。
从技术特性来看——传统液态锂电池受限于电解液体系,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上限(约350Wh/kg),且存在热失控风险。而固态电池通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不仅可将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以上,更从根本上解决了漏液、燃烧等安全隐患。据SNE Research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比将超70%。
政策层面——中国工信部明确提出"2026年动力电池需满足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性标准,这一要求直接推动固态电池成为唯一符合标准的技术路线。欧盟《新电池法》则通过碳足迹追溯、再生材料比例等条款,倒逼企业加速固态电池等低碳技术研发。
产业端——宁德时代、丰田、QuantumScape等头部企业已进入半固态电池量产阶段,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开启规模化应用,形成"中日韩欧"四极竞争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正从新能源汽车向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拓展。以亿航智能EH216-S无人机为例,其搭载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使单次充电续航突破30公里;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采用固态电池后,续航时间从8小时延长至16小时。这些领域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严苛要求,为固态电池创造了千亿级增量市场。据相关机构测算,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有望达30亿元,2030年将激增至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60%。
本文基于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筛选出同时具备固态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概念、且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较快的6家企业,从技术路线、产业布局、财务表现等维度进行深度解析。特别声明:以下内容仅供学术研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细分领域:汽车零部件
固态电池布局:公司通过新能源汽车事业部聚焦固态电池研发,主攻氧化物电解质路线。2025年上海试制线建成后,已具备从材料到系统的全链条开发能力,产品通过针刺、加热等极端测试及UN38.3国际认证,在800℃高温下仍能保持结构稳定。其固态电解质薄膜厚度已突破10μm,较传统隔膜降低60%,有效提升能量密度。
新能源汽车业务:作为奔驰、宝马、比亚迪等车企的一级供应商,公司高压燃油泵市场占有率达28%,电子水泵产品实现国产替代。2025年新获蔚来ET9热管理系统订单,单车价值量超2000元。
财务表现: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8.09%,毛利率提升至22.3%,较去年同期增加4.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比达8.7%,主要用于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
核心亮点:
细分领域:电池材料、储能系统
固态电池布局:公司独创的干法电极技术可兼容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大体系,通过消除溶剂残留将副反应风险降低80%。2025年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开发的原位固化工艺,使固态电解质层厚度均匀性提升至±1μm以内。
新能源汽车业务:镍氢电池产品配套丰田混动系统,年供货量达42万台套。消费电池业务与美团、哈啰达成战略合作,2025年共享电单车电池市占率突破35%。
财务表现: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87.23%,储能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2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功率镍氢电池技术"实现产业化,单电池能量密度达140Wh/kg。
核心亮点:
细分领域:智能缆网、智慧机场
固态电池布局:半固态电池产品采用原位固化工艺,能量密度达380Wh/kg,已通过比亚迪刀片电池体系认证。小试阶段的全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突破10mS/cm。
新能源汽车业务:高压电缆产品获得德凯、CQC双认证,打破德国莱尼、日本住电垄断。2025年新获极氪009高压铝排订单,单车价值量超5000元。
财务表现: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0.60%,智能缆网业务毛利率提升至18.5%。参与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品牌溢价显著。
核心亮点:
细分领域:软包锂电池、镍氢电池
固态电池布局:构建"液态高硅-半固态-全固态"技术梯度,半固态电池采用原位聚合工艺,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采用硫化物电解质,与荣耀Magic系列手机达成联合研发协议。
新能源汽车业务:车载T-Box产品配套比亚迪汉、广汽埃安等车型,2025年市占率提升至22%。钢壳叠片电池采用双极耳设计,内阻降低30%,将于Q4量产。
财务表现: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2.49%,镍氢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消费电池业务进入亚马逊、飞利浦供应链,毛利率维持在35%以上。
核心亮点:
细分领域:锂电池负极材料、偏光片
固态电池布局:石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通过清陶能源认证,首效达92%。固态电解质复合负极采用核壳结构设计,膨胀率控制在8%以内。2025年建成千吨级固态电池负极产线。
新能源汽车业务: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市占率达24%,供货CATL、LGES等头部企业。硅基负极实现海外装车应用,攻克-20℃低温循环难题,容量保持率超85%。
财务表现: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79.59%,偏光片业务营收占比降至35%。硅氧产品获松下、三星SDI专利授权,单吨毛利提升2000元。
核心亮点:
细分领域:铝用预焙阳极、锂电负极
固态电池布局: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硅碳复合负极采用CVD沉积工艺,比容量达650mAh/g。硅氧负极通过镁热还原法将氧含量降至8wt%以下,首效突破90%。项目已进入中试放大阶段。
新能源汽车业务:锂电负极材料产能扩张至20万吨/年,与比亚迪、孚能科技达成战略合作。2025年新获蔚来ES9订单,单吨加工费较行业平均高15%。
财务表现: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68.52%,预焙阳极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5.3%。山东基地二氧化碳监测系统实现排放数据实时上传生态环境部,ESG评级升至AA级。
核心亮点:
(本文数据来源:各公司2025年中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SNE Research、相关机构测算报告)
来源:史海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