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6月,从电力公司退休后,朱亭主动报名成为社区的“红色小管家”,这些琐碎的“小事”,她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尽最大努力帮居民协调解决,用“永不断电”的服务热情给居民做好服务。
2单元3楼卫生间反水
5单元晾衣架松动
独居老人李奶奶想买降压药……
在合肥经开区莲花中心朝霞社区
62岁的朱亭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亭姐”
她有一本记事本
上面写满了居民的诉求
2023年6月,从电力公司退休后,朱亭主动报名成为社区的“红色小管家”,这些琐碎的“小事”,她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尽最大努力帮居民协调解决,用“永不断电”的服务热情给居民做好服务。
密密麻麻的记事本
4月17日,记者在朝霞社区绿苑小区见到朱亭时,身穿红马甲的她正穿梭在各个楼栋之间。
翻开她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10位独居老人的子女联系方式、5起家庭纠纷的调解进度,还有下月长者生日会的名单等。“我怕忘了,都给记在这上面,随时提醒自己。”朱亭说。
除了各种名单,她的记事本还写完了居民诉求:2024年9月15日,2单元3楼卫生间反水;2025年1月8日,5单元晾衣架松动;2025年2月22日,独居老人李奶奶想买降压药…………登记着居民的一件件“小事”。
“我以前在电力系统上班,在电力系统,我们讲究‘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在社区,‘不闹心就是最好的治理’”朱亭把在电力系统的工作作风带到了社区治理中。
她表示这本记事本就是“社区电路图”,哪栋楼有独居老人,哪户是单亲家庭,哪家有留守儿童,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虽然我退休了,但是党员身份没有‘退休’,我还是想为社区居民做些事情。”
有一次,小区里的两位邻居因为阳台晾晒滴水的问题争吵不休,朱亭连续5天上门调解,最终让两家握手言和。“矛盾调解就像接电线,得先找到‘短路点’,再慢慢理顺‘线路’。”她用电力人的专业思维,把家长里短理得井井有条。
“银龄伙伴”架起群众“连心桥”
2024年,社区启动“银龄伙伴”微创投志愿服务项目,朱亭主动请缨担任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聚焦独居高龄老人、困境妇女和儿童,正是她最牵挂的领域。
她带着团队挨家挨户走访,为8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设计“敲门行动”和“亮灯计划”。每天上午9点,志愿者会通过电话或上门“敲门”,确认老人安全;晚上7点,若独居老人家中未亮灯,团队立即上门查看。这套“早晚双保险”机制,至今已成功救助3位突发疾病的老人。
“在社区服务中,我坚持‘每个重要日子都不能错过’。”亭姐创新推出了“长者生日会”,每季度为当季生日的独居老人集体庆生,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依托社区15分钟阅读圈,开设“共享自习室”,让孩子们在放学后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学习环境。
朱亭还联合社区妇联打造“银龄课堂”,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防范电信诈骗、开展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同时让年轻人学习传统手工艺、家庭急救知识。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让代际沟通不再有“数字鸿沟”,更让基层治理有了可持续的“人才库”。
在朱婷的带动下,“银龄伙伴”志愿服务项目队伍已有10余人,其中7名是女性志愿者。她们创新“135”工作法——1本民情日记、3级问题处理机制(自行解决、社区协调、街道上报)、5项服务清单(助老、助残、助学、助困、助急),累计解决群众问题100余件,成为社区治理的“活地图”和“连心桥”。
在她看来,基层治理就像“绣花”,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小事连着民心。”如今,朱亭又有了新计划:筹备“时间银行”,让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积累“时间积分”兑换未来养老服务;组建“银龄议事会”,让老年人参与小区改造、物业监督等公共事务。
来源:合肥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