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件成本极低,但能快速改善抑郁情绪的小事(第3个基本没人知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1:37 1

摘要: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这几年,身边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的确,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节奏快、压力大,情绪问题几乎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背景音”。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这几年,身边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的确,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节奏快、压力大,情绪问题几乎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背景音”。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学会如何与情绪共处,如何在低能量的状态下,依然能找到让自己好过一点的方式。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5件几乎零成本、人人都可以尝试的小事,尤其第3件,很少有人知道,却非常有用。

一、每天散步30分钟,什么也不要想

很多人一提到运动,就想到健身房、跑步机、高强度间歇训练……但对正处于抑郁中的人来说,这些“标准动作”反而是一种负担。

张朝阳曾在多次访谈中分享过他走出抑郁的经历。他说,那段时间他靠的是“行为激活”——哪怕再不想动,也坚持每天散步、慢跑。不需要很久,30分钟就够。不看手机、不听播客,只是单纯地走路,感受身体的动作和呼吸。

他后来总结:“运动不是为了变强,而是为了找回节奏。”

科学研究也一再证实,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能提升脑内啡、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和睡眠。你不需要跑马拉松,动起来,就已经是在自愈的路上。

二、练习正念呼吸,重新与身体连接

抑郁和焦虑常常让我们活在“过去的后悔”或“未来的担忧”中,反而忽略了唯一真实的当下。

正念(Mindfulness)练习,尤其是呼吸正念,是张朝阳反复提到的方法之一。他说:“正念让我学会觉察,而不是反应。”

认知疗法创始人阿伦·贝克(Aaron T. Beck)曾说:“你不是你的想法,你是观察想法的人。”这句话点醒了很多人。我们常常被负面思维带着走,却忘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看待它们。

你可以试试“4-7-8呼吸法”:

吸气4秒

屏息7秒

缓慢呼气8秒

每天做三五组,就能悄悄安抚你的神经系统。

三、用“气味线索”唤醒积极记忆(基本没人知道)

这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讲的一件小事——利用气味来调节情绪。

2024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比起语言或图像,气味更能唤起具体、生动的积极记忆。尤其是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味道——老书的纸香、外婆家的桂花树、雨后的泥土味……它们能直接触达大脑的情绪中枢(杏仁核和海马体),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

你可以在情绪低落时,闻一闻旧书、旧衣物,或者点一支你熟悉的淡香薰。试着闭上眼睛,回想与这个气味相关的某个温暖瞬间。这不是逃避,而是借由感官重新整理自己。

很少有人系统地用这种方式来自我安抚,但你试试看,或许会有惊喜。

四、写字,不一定要写成日记

写作,在心理学中被称作“表达性书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绪梳理方式。

你不需要写得很长、很完整,甚至不必成句。只是把脑子里盘旋的念头写下来,就是一种释放。正如《情绪自救》一书中所说:“书写是把混沌的情绪外化,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另一个角度看看自己。”

《战胜抑郁》一书中也提到,每天花10分钟写下当下的感受,能显著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你可以写在手机备忘录、旧笔记本甚至餐巾纸上——写什么不重要,写下来,就是疗愈的开始。

五、走近一棵树,光脚踩踩地

这听起来有点“玄”,但其实很有科学依据。

自然疗法(Ecotherapy)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者认可。树木释放的芬多精、高浓度的氧气、负离子,都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提升情绪。

你也可以像张朝阳那样,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佛学心态”。他提到,学佛不是出家,而是学会“看破”、“放下”、“平常心”。有一个佛典故事说,一位弟子问禅师如何解脱,禅师答:“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原来治愈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简单之中。

试着光脚在草地、土地、木地板上走几步,感受地面的温度与质地。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激活副交感神经,帮你从焦虑中“落地”。

最后想说:

抑郁的康复往往不是靠某一个奇迹般的方法,而是靠这些微小、持续、日常的努力。张朝阳走出抑郁,靠的也不是某一次顿悟,而是“行为调整+正念练习+运动+佛学智慧”的组合。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也绝不是孤独的路。如果你正在低谷中,希望你能从这些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拉回阳光下。

就像贝克所说:“治疗不是在制造没有问题的生命,而是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两本非常接地气的书:《情绪自救》和《战胜抑郁》,它们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只有实用、温暖的自愈指南。

春天已经来了,你不必一下子好起来,但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做一件小事,陪自己走一小段路。

愿你平静,愿你慢慢好起来。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