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会儿是1875年2月19日,皇帝已经驾崩一个多月,按理说,作为中宫之主的皇后应该出现在观德殿的祭奠名单里。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的档案上,原本写着“嘉顺皇后”。
后来被人涂掉了。
改成了“敦宜皇贵妃”。
这不是简单的笔误。
那会儿是1875年2月19日,皇帝已经驾崩一个多月,按理说,作为中宫之主的皇后应该出现在观德殿的祭奠名单里。
可偏偏,她的名字被划掉了。
第二天凌晨,阿鲁特氏在储秀宫崩逝。
年仅22岁。
这事儿让人心里发紧。
一个皇后,怎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去了?更奇怪的是,她的名字,从那一天起,就再没出现在任何公文活动中。
像是被提前从这个历史舞台“清除”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还得往前倒回去看。
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廷上下都在为皇帝大婚忙得不可开交。
那一年,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富察氏被封为慧妃。
可奇怪的是,俩人册封的日子,竟然是同一天。
这在清朝很罕见。
皇后是中宫之主,册立规格是最高的,妃嫔通常得避开,等皇后礼成后再封。
可这一次,富察氏的册封典礼不仅没避开,甚至直接安排在皇后礼成之后的当日。
她还不是在宫里接的册命,而是在自己家接的宝印。
坐着四人暖轿、仪仗开道,直接进了宫。
那阵仗,说句不好听的,跟皇后排场差不多了。
这不是巧合。
而是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时内务府派给皇后的专奉内管领只有一正一副两人,连制度规定都没达到。
反倒是慧妃,按照贵妃的规格配齐了两名正管。
那会儿,皇后还没正式入宫呢,待遇就已经输了。
再看看慧妃进宫之后的事儿——代皇后行亲蚕礼,过生日有中和韶乐,宫分几乎对标皇后,连赏赐的金线、绸缎都超过皇贵妃。
她甚至连向皇后行礼都免了。
其他嫔妃要给她行礼。
那时候,嫔妃给妃行礼的情况,在整个清宫找不出第二例。
说起来,这段时间的阿鲁特氏,过得真是憋屈。
按理说,皇后是六宫之主,礼节、制度、尊位样样都得围着她转。
可偏偏她什么都没掌握。
她没有亲蚕礼。
没有主持宫中大礼的机会。
没有实权。
甚至连皇太后的称号也没捞到。
同治皇帝驾崩后,她本该成为太后。
可光绪帝继位后,她只被封为“嘉顺皇后”。
清史上唯一一个在丈夫去世后没有成为皇太后的中宫。
那会儿,朝中上下都明白,这背后是慈禧太后在主事。
慧妃得宠不是秘密。
她后来又被封为“敦宜荣庆皇贵妃”,清朝唯一一个拥有四字封号的皇贵妃。
那已经是皇后级别的待遇了。
更微妙的是,慧妃的位号一次比一次高。
而皇后阿鲁特氏,除了“嘉顺”这个封号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动作。
档案里有一条记录,是在同治皇帝死后的第二个月。
皇太后与皇贵妃、嘉顺皇后等人,一起前往景山观德殿祭奠。
那天的安排里,“嘉顺皇后”等位的名字被写上,又被涂抹,改成了“敦宜皇贵妃”。
这份档案没有解释为什么改。
但很快,嘉顺皇后就去世了。
时间是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凌晨,寅时。
也就是那份档案被改动的第二天。
她的死因,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哀毁过度”。
因为丈夫去世,悲伤成疾。
可是,那段时间她还在正常参与祭礼。
档案显示,2月17日,她还在安排19日出行。18日光绪皇帝和两宫太后去储秀宫探望,19日傍晚慈禧太后又单独去了一次。
当天夜里,她就没了。
御医记录里没提太多细节。
当时的奏折也没有留下明确的病情描述。
只有《清实录》和《翁同龢日记》提到她“卧疾已久”。
她死后,被葬在惠陵旁边的皇后园寝。
没有太后的谥号,没有子嗣。
她的名字,在历史书里只留下几行公式化的描述。
同治帝的后宫里,五位嫔妃,只有她是皇后。
但她的地位,从始至终都没真正稳过。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安排册封典礼的日子了。
参考资料:
《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
朱诚如,《清宫秘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孙文良,《清代职官词典》,中华书局,1993年
《清宫档案总汇》,故宫博物院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
《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1年
来源:谷谷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