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户保不住?3个误读原因,真相大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5:33 1

摘要:其实大家别乱担心,“五保户保不住”是典型的误解。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3个政策调整被误读了。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3个“传言原因”,结合民政部最新政策和地方执行案例,告诉大家真相,再教大家怎么稳稳保住五保资格,心里有底才不慌。

最近后台不少粉丝问:“听说五保户要保不住了,是不是真的?”还有人转发一些“五保政策要取消”的消息,让不少靠五保生活的老人心里发慌。

其实大家别乱担心,“五保户保不住”是典型的误解。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3个政策调整被误读了。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3个“传言原因”,结合民政部最新政策和地方执行案例,告诉大家真相,再教大家怎么稳稳保住五保资格,心里有底才不慌。

先明确:五保政策不会取消!国家明确“动态调整、应保尽保”

首先要给大家吃颗定心丸:五保户是我国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核心,国家从来没说过要取消。根据2024年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继续落实‘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提高供养标准”。

从实际情况看,2024年全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平均标准达到每年9547元,分散供养平均标准达到每年7496元,比2020年分别提高了23%和25%(数据来源:民政部202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要是政策要取消,怎么会逐年提高标准?

之所以有“保不住”的传言,主要是下面3个政策调整被大家误读了,咱们一个个说清楚。

传言原因1:“收入超了就取消五保”,真相是“算对收入才关键”

很多人说“现在五保查得严,只要有一点收入就保不住”,其实不是“有收入就取消”,而是“收入超过当地五保供养标准才会调整”,而且有些收入不算在“核查范围”里,别自己吓自己。

1. 哪些收入算“核查收入”?哪些不算?

根据民政部《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核查收入时,只算“稳定的、能持续用于生活的收入”,比如:

- 算的收入:每月的养老金(比如城乡居民养老金)、打工挣的工资、子女给的固定赡养费;

- 不算的收入:春节慰问金、临时救助金、残疾人护理补贴、种地卖菜的零星收入(比如每月卖菜赚个百八十块)。

举个例子:在河南周口,2024年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是每年7800元(每月650元)。如果一位五保老人每月领城乡居民养老金120元,没有其他收入,那他的月收入120元低于650元,完全符合资格;就算他偶尔卖玉米赚了300元,这是“零星收入”,不算在核查里,也不影响五保资格。

2. 收入超了也不是“直接取消”,有“缓冲期”

就算有人因为打工、子女赡养等原因,收入超过了当地五保标准,也不是“马上取消”。根据地方政策,一般会有3-6个月的“观察期”:如果收入只是暂时超过,比如打工只干了2个月,观察期内收入又降下来,就继续保留五保资格;如果收入稳定超过6个月以上,才会逐步调整救助方式,比如从“五保供养”转为“低保救助”,不会让大家一下子没了依靠。

比如在江苏盐城,有位五保户2024年3月去镇上工厂打工,每月赚2000元,超过了当地五保月标准720元。当地民政部门没有直接取消他的五保,而是给他6个月观察期,告诉他“如果6个月后还在打工,就转低保,每月能领580元低保金,比五保少一点,但也有保障”。后来这位老人6月因身体原因辞工,收入又降下来,就继续保留了五保资格。

传言原因2:“房子修好了就取消五保”,真相是“保障房不算‘超标财产’”

还有传言说“五保户不能修房子,修了就保不住”,这是把“财产核查”和“改善居住条件”搞混了。五保政策不反对大家住得好,关键是“不能有超过标准的‘多余财产’”,自己住的房子就算修了,也不算“超标”。

1. 五保财产核查,只看“这2样”,自住房不算

- 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一般要求不超过当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比如2024年湖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598元,金融资产不超过47196元就算合格);

- 有没有“多余房产”:比如除了自己住的房子,还在城里有一套房出租,或者有商铺等经营性房产,这才算“超标”;但自己住的房子,哪怕是刚修的平房、翻新的老房,都不算“多余房产”,不影响五保资格。

比如在四川南充,有位五保老人2024年用政府给的“危房改造补贴”(五保户危房改造补贴是单独的,不算五保供养金)把老房翻新成了两居室,有人说“你房子修好了,五保要没了”,结果民政部门核查时,发现他只有这一套自住房,银行存款只有3000元,完全符合资格,五保资格没变。

2. 政府还鼓励五保户改善住房

国家其实很支持五保户住得安全:2024年住建部明确,农村五保户的危房改造优先安排,补贴标准比普通农户高20%(比如普通农户补2万元,五保户补2.4万元)。要是“修房子就取消五保”,政府怎么会给补贴?所以别信“修房就没五保”的传言,住得安全才重要。

传言原因3:“有人被取消五保”,真相是“不符合条件才调整,不是政策取消”

最近确实有地方报道“部分五保户被取消资格”,但这不是“政策取消”,而是“动态核查中发现不符合条件,按规定调整”,属于正常管理,目的是让名额给真正需要的人。

1. 哪些情况会被调整五保资格?3种正常情况

被调整资格的,大多是以下3种情况,和“政策取消”没关系:

- 情况1:找到亲属赡养了。比如有位五保老人,之前以为子女不在了,后来子女从外地回来,愿意每月给赡养费,能保障老人生活,就从五保转为“靠子女赡养”,不算“取消”,而是“有了更好的保障”;

- 情况2:户口迁出农村,转为城镇户口。五保是农村特困人员政策,要是有人把户口迁到城里,符合“城市特困人员”条件的,会转为城市特困供养,待遇标准比农村五保还高(2024年全国城市特困集中供养平均标准是每年14090元),只是名称变了,保障没少;

- 情况3:隐瞒收入财产。比如有人偷偷在城里买了房,还领五保,核查发现后取消资格,这是打击“骗保”,保护真正困难人群的利益,不是政策变了。

根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农村五保对象约430万人,比2023年减少约8万人,减少的主要是上述3种“不符合条件”的情况,真正需要的老人,五保资格都稳稳保住了。

2. 被误调整了怎么办?3步就能申诉

如果自己确实符合条件,却被误调整五保资格,别慌,按这3步申诉:

1. 先找村委会:提交身份证、户口本、收入证明(比如没子女赡养的证明),让村委会帮忙核实;

2. 再找乡镇民政所:如果村委会解决不了,带材料去乡镇民政所,申请“重新认定”;

3. 最后找县民政局:要是乡镇认定结果不满意,可向县民政局申请行政复议,一般15个工作日内会有结果。

比如在湖南邵阳,有位五保老人2024年被误判“有子女赡养”,取消了五保。老人找村委会开了“子女多年失联、无赡养能力”的证明,再去县民政局申诉,10天后就恢复了五保资格,之前没发的供养金也补回来了。

给五保户和家属的3个实用建议:这样做,稳稳保住五保资格

想保住五保资格,不用“藏着掖着”,做好这3件事就行,简单又好操作:

1. 收入财产有变化,主动跟村委会说

比如自己找了份临时工作,或者子女偶尔给了点钱,别想着“不说就没人知道”,主动跟村委会报备。民政部门每年会核查1-2次,主动说清楚,反而不会误会;要是隐瞒,反而可能被误判为“骗保”。

2. 保存好关键证明:户口本、诊断书、无亲属证明

五保认定需要“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这3个条件,对应的证明要保存好:比如残疾证、慢性病诊断书(证明无劳动能力),村委会开的“无亲属赡养”证明,这些材料丢了要及时补,免得核查时拿不出来。

3. 不清楚政策,直接打“12345”咨询

要是听到“五保要取消”的传言,或者不知道自己符不符合条件,别乱猜,直接打当地“12345政务服务热线”,问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会给你准确答复,比听别人传言靠谱多了。

结尾:五保政策是“定心丸”,别被传言吓着

说到底,“五保户保不住”是误解,国家不仅不会取消五保政策,还会逐年提高供养标准,让困难老人过得更好。那些被调整资格的,要么是有了更好的保障,要么是不符合条件,真正需要五保的老人,不用担心理由。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身边有没有五保户朋友?他们有没有遇到过“担心保不住资格”的情况?要是你有相关疑问,也欢迎在评论区说出来,咱们一起找答案,让困难老人都能安心生活!

来源:钱途似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