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流动红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1:25 1

摘要: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积极管理”,通过设置一个目标,让所有班级去争抢,从而调动起各个班级的积极性。而流动红旗的设置,也有明显的导向,无外乎卫生、纪律等方面。为了方便管理,卫生往往还有若干标准,非常细致,也便于班级对照检查。

说说“流动红旗”

原创 魏智渊 老魏的咖啡馆

2025年09月21日 22:57 重庆

这是《高手班主任》(未出版)的一部分,《班主任之友》专栏文章。

“流动红旗”,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积极管理”,通过设置一个目标,让所有班级去争抢,从而调动起各个班级的积极性。而流动红旗的设置,也有明显的导向,无外乎卫生、纪律等方面。为了方便管理,卫生往往还有若干标准,非常细致,也便于班级对照检查。

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制度。

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经常有学生甚至班主任,质疑流动红旗评选的公正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些班级,很难评上流动红旗,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不再关注流动红旗。这样,流动红旗往往流动不起来,就聚焦在少数班级,这也是一种奖励机制的“阶层固化”。

这种“阶层固化”,当然是有原因的:

1.有些班级,确实比其他班级在管理上水平要高一些,甚至高许多,其他班级不是随便就能把流动红旗抢到手的。

2.有些班主任,比其他班主任更在乎流动红旗,班级工作会围绕着流动红旗来转。但是,流动红旗并不反映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畸形发展,为荣誉而发展。这就是班级管理领域的“应试教育”。流动红旗可能拿到了,但是代价很大。比如,学生的许多精力,被过度地消耗到了卫生这类事情上来了。

无论如何,流动红旗的设计,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强调了竞争,并且,设计成了零和博弈。换句话讲,你拿到了,我就没有拿到。可能我班级管理也不错,卫生也很优秀,但仅仅因为没有你好,我就获得不了流动红旗,得不到认可,这明显是有问题的。就像你考了100分,我考了99分,所以你就上了领奖台,我就在下面当观众。但是,99分也已经很优秀了,好吧?我不能把有限的精力,耗费在为100分而拼搏的低价值的努力中去。

在这种情况下,榜样不仅没有成为榜样,反而成了诅咒。有些班主任,反正我拿不到,索性不在这里努力了。99分,和59分有啥区别?

从学校的角度讲,流动红旗的设计,其实是要做一些变革(班级内的管理,同理)。从设计思路上,或者说从价值观上,要变零和博弈为多赢思维。

我们可以虚拟设计一个简单的规则:

1.确立流动红旗的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确保全面和公正;

2.在规则中说明,凡是达到标准的,都可以获得流动红旗;

3.如果连续四次获得流动红旗,可以将红旗换成金旗;

4.学期内拿到两面金旗的班级,可以奖励半天户外远足(或其他奖励也可以);

5.如果某次流动红旗没有获得,允许向学校申请义务劳动来换取,但每学期仅有一次机会。

这个设计的好处在哪里?

1.建立了标准,班级努力的方向是标准,而不是其他班级。不会因为一个年级有一个特别优秀的班主任,其他班级的努力就不被看见。

2.通过类似积分这样的设计,鼓励班级持续维持标准以形成习惯。

3.通过第5条规则的设置,为意外留下弹性空间。

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年级之内合作,还可以设置新的规则,比如,达到下列标准,年级允许学期内外出一次(或其他奖励):

1.年级学期内至少获得四面金旗(指各班级金旗数量相加);

2.年级学期内每个班至少获得两面红旗;

3.年级有重大违纪现象,一票否决。

第3条也可以删除。第2条规则的重要性就在于,避免年级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班级。如果有这样的班级,就会面临群体压力。反过来,整个年级,也会更倾向于帮助薄弱班级,毕竟也跟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合作的文化,更容易形成。

如果把班级看成是年级,把小组看成是班级,这种设计思路,是不是也能给班主任们以启发呢?

对班主任来说,很难去说服学校改变流动红旗的设计。那么,怎么利用好学校的基于竞争的流动红旗设计,来发展自己的班级呢?

比如,怎样拿到流动红旗?没有拿到流动红旗怎么办?

学校建立了流动红旗制度,并且有详细的标准,这对班级管理是一件好事,减轻了班主任的压力。学生也就不会认为这是班主任“多事”。并且,因为评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外部压力,有助于增强内部团结,这是规律。

以卫生为例,班级就可以组建卫生小组,以周为单位,轮流来负责一周卫生,这样,流动红旗评选标准中卫生一栏的得分情况,就与这个小组息息相关,相当于变成了责任制。老师再协助卫生小组建立一个项目工作的程序:

1.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分解目标,化为清单和表格;

3.建立每日、一周工作流程;

4.建立反馈、评估系统,将过程评估与最终复盘结合起来;

5.将经验教训向下一组传递,不断实现全流程优化(全面、关键、极简)。

这相当于以项目为单位,训练学生做事的能力,最终实现自主管理,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虽然因为存在学习成本,一开始会增加老师的负担)。

优秀的小组,向全班同学传播经验。班级获得流动红旗,要有简单的庆典,比如一个挂旗仪式,伴随着简短的贺词和热烈的掌声。这个过程,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

如果没有拿到流动红旗呢?

千万不要批评或指责。

批评的一个核心原则是:批评指向态度,而不应该是能力。

比如大家都努力了,结果因为一些失误,没有拿到流动红旗。这时候重要的是总结教训,鼓励大家不要泄气,而不是批评。但是,因为学生缺乏责任感,出现缺席、工作敷衍等情况,就需要严厉地批评,甚至必要的惩罚。而一般来讲,不应该等到问题最终爆发,应该在过程中,就及时预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在过程中跟进,而不是事后的追责。

所以,假如不是态度问题,就要跟学生复盘:

1.虽然没有拿到流动红旗,但我仍然为大家自豪。因为在这一周,大家齐心协力,都想要把这件事做好,把流动红旗拿过来。人心齐,我们就已经赢了。我更在乎的不是流动红旗,而是我们从这种协作中得到的训练。所以,我们已经组织起来了,这就是良好的开端。

2.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对照学校的要求,逐项评估,看看我们与人家的差异到底在哪儿。换句话说,我们有哪些动作没有到位,有哪些程序出现问题了。我们不允许相互指责,而是要提出改进方法。

3.已经找出问题,也有了切实的改进方法,我们就可以把经验传输给下一周的伙伴们,甚至可以为他们提供反馈指导。

只要不把目标指向学生,而是指向问题,就会带来明显的改善,并持续地迭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都会相应地加强。

退一万步讲,极端情况下,对手太强大了,我们始终没有拿到流动红旗,这种设计与努力,就没有价值吗?当然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解释系统,就要从争取流动红旗的功利主义视角,移到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的价值主义视角。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纠纷。每一次问题的出现,都是发展的契机。

比如,假如流动红旗的评选,出现一些不公正呢?如果是明显的不公正,就要采集证据,和学校负责此事的部门进行沟通,协商解决问题。而不能私下抱怨,但又没有任何行动。如果不是明显的不公正,是我们感觉到不公正,又难以找到确切的证据,就要学会调整心态,将现实坦然地接受下来。

再比如,假如争夺流动红旗的过程白热化了,有的班级太在乎这个,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妨和学生重新讨论流动红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在这件事上投入必要的精力,但又不因为这件事,过于消耗大家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不过分追求流动红旗,但又按照学校的标准,在检查事项上,保持高水准,就是一个选项。甚至,可以班内制订标准,自己评价自己是不是合格。

其实,学校生活是未来社会的预演。学生步入社会后,等待他们的,实际上还有无数的“流动红旗”。而在每一面“流动红旗”的背后,都有着许多流动中的经验:

1.如何良性竞争?

2.如何相互合作?

3.怎样做好一个项目?

4.如何面对失利?

5.具体处境中,怎么在功利主义与价值主义之间进行明智选择?

流动红旗不是目的,这些经验才是目的。而这个师生联合行动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班级生活,也是最好的人格教育。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