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称“常务委员会决定于9月20日召开全体会议”,议程涉及粮食管理法、知识产权法、城市管理法三大议题,但未披露细节。
据外媒报道,截至21日上午,朝鲜仍未对外公布原定于上周举行的最高人民会议结果。
这使得外界纷纷猜测,该会议或许已超出原定时间,仍在持续进行中。
朝中社8月底曾发布简讯,称“常务委员会决定于9月20日召开全体会议”,议程涉及粮食管理法、知识产权法、城市管理法三大议题,但未披露细节。
外界同时关注,朝鲜是否借此次会议把“韩国为头号敌对国家”写进宪法,然而截至发稿,官方仍未放出任何条文或公报。
去年1月,金正恩在最高人民会议上首次提出修宪,要求将韩国定义为“主要敌对国家”和“不变的主要敌人”。
今年3月,金与正又通过朝中社发表谈话,称“应在宪法中把韩国永久标注为最具敌意的存在”。
不过,这两次表态均未伴随正式法律文本公布,因此外界把本周的会议视为“补程序”的关键节点。
朝鲜宪法修订需经最高人民会议表决通过,流程上一般“当天开会、当天登报”。
以往惯例,朝中社会在会议次日清晨发布详讯,列举通过的法律条文及人事变动。
此次“沉默”较为罕见,于是出现几种猜测:其一,会议议程比预想复杂,会期拉长。其二,部分议题分歧较大,需返工。其三,平壤选择内部消化,择日再发公报。
会议延期在朝鲜并非没有先例。2022年9月的最高人民会议也曾临时推迟,当时官方同样未提前解释。
韩国统一部官员21日表示,正密切跟踪动向,目前尚难断定“延迟”背后是否存在政策转向。
议程中的“粮食管理法”尤其牵动外界神经。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估算,朝鲜今年谷物缺口约86万吨,折合人民币约60亿元。
若新法对民间集市交易收紧,可能进一步推高粮价。
知识产权法与城市管理法也被认为与吸引外资、整顿市容有关,或显示朝鲜在“经济战线”寻求微调。
修宪议题则关乎朝韩关系走向。
如果“敌对国”表述最终入宪,意味着朝鲜在法律层面彻底切断“民族和解”叙事,为日后对韩政策升级提供依据。
反之,若条文再度“难产”,则暗示平壤内部对“强硬到什么程度”仍有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此次并未邀请外国记者进场,也未进行全程电视直播,信息真空自然放大猜测空间。
部分韩国学者提醒,应警惕“以沉默换关注”的战术。平壤可能故意拉长空窗期,以测试首尔与华盛顿的反应。
会议究竟开没开、开多久、结论为何,最快也要到22日清晨才能见分晓。
一旦朝中社刊发公报,外界将首先寻找三处细节:宪法条文是否出现“敌对国”字样、粮食管理是否允许更多市场元素、高层人事有无变动。
答案揭晓前,韩国政府保持例行警戒,美国国务院也未发表评论,半岛局势仍在等待下一块“拼图”。
来源:江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