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复咳嗽、喘息、气短,晚上尤其严重,睡不好觉,看了好多医生,试了不少药,却总不见好? 葫芦岛53岁的刘大姐(化名)被这样的痛苦整整困扰了三年。
反复咳嗽、喘息、气短,晚上尤其严重,睡不好觉,看了好多医生,试了不少药,却总不见好? 葫芦岛53岁的刘大姐(化名)被这样的痛苦整整困扰了三年。
三年兜兜转转,希望在家乡点亮
这三年,刘大姐的求医路走得异常艰辛。起初以为是“支气管扩张”或者严重的肺部感染,打针吃药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又被怀疑是“支气管哮喘”,尽管用过一段时间的激素药使症状暂时缓解,但停药马上复发,病情反而越来越重。
家人陪她从锦州跑到沈阳,甚至去了北京的大医院,挂号难、路途远、花费大,可这咳嗽喘息的老毛病却始终找不到病因,治疗效果自然不理想。更让诊断变得复杂的是,刘大姐还有二十多年的过敏性鼻炎史,近两年查血又一直显示白细胞不明原因地升高。
身心俱疲的刘大姐回到葫芦岛,来到了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专门设立的 “嗜酸细胞专病门诊” 。宋刚主任仔细翻看刘大姐厚厚的病历,详细询问病史,没有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为刘大姐完善了相关检查,结果提示她有多组鼻窦炎及末梢神经炎。
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在经验丰富的宋刚主任团队眼中,拼凑出了关键线索:哮喘样特征、鼻窦炎、肺部游走病灶、末梢神经炎。结合这些典型特征,最终为患者明确了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血管炎(EGPA)。
EGPA十分少见,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90年标准,EGPA可通过以下6个方面进行诊断:
1、哮喘样表现
2、外周血EOS>10%
3、鼻窦炎
4、肺部非固定浸润影
5、单发或多发神经病变
6、活检提示血管外EOS浸润影
6条中≥4条可临床诊断。
诊断明确
精准治疗立显成效
宋主任团队立刻为刘大姐制定了免疫抑制剂+生物靶向药+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方案。仅仅两周后,刘大姐持续多年的咳嗽、喘息、气短明显减轻了,晚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复查肺功能基本恢复了正常,而且从去年6月就在肺部CT上出现的磨玻璃影居然完全消失了! 这个结果让刘大姐一家激动不已,三年曲折坎坷的就医路,终于在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画上了圆满句号。
入院时胸部CT影像
入院时胸部CT影像
治疗一周后肺部CT影像
治疗一周后肺部CT影像
治疗2周后肺部CT影像
治疗2周后肺部CT影像
治疗2周后肺部CT影像
刘大姐的经历,正是市二院开设 “嗜酸细胞专病门诊” 价值的生动体现。像EGPA、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这类疾病,都与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有关,症状复杂多变,极易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疾病混淆,导致像刘大姐这样被误诊、漏诊,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痛苦不堪。
疑难杂症未必都要远赴他乡,“专病专治”可能是破解谜团的关键。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 “嗜酸细胞专病门诊” 依托专业的团队和精准的诊疗,致力于成为辽西地区此类复杂疾病患者的坚实依靠,让精准医疗惠及更多家乡百姓,终结曲折求医路,重拾健康好生活!
嗜酸细胞专病门诊
嗜酸细胞,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中一种含有嗜酸性颗粒的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也是白细胞的一种。很多患者往往只关注血常规化验单上的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却忽视了嗜酸性粒细胞。事实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炎、肺栓塞、脑梗等,从而危及生命!
嗜酸细胞专病门诊开展MDT多学科联合诊疗,联合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及免疫科资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
诊疗范围
涵盖所有嗜酸细胞增高相关的呼吸道疾病,重点聚焦:
✅ 重症/难治性嗜酸细胞性哮喘;
✅ 嗜酸细胞性肺炎;
✅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
✅ 嗜酸细胞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等。
嗜酸细胞增多相关疾病
1、呼吸系统相关嗜酸细胞增多疾病
✅ 嗜酸粒细胞性哮喘
特点:以气道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哮喘亚型,常为难治性或重症。
✅ 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
临床特征:亚急性起病,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影像学示外周肺浸润(“肺水肿反转征”)。
✅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
机制:对曲霉抗原的过敏反应,常见于哮喘或囊性纤维化患者。
✅ 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原Churg-Strauss综合征)
三联征:哮喘、嗜酸细胞增多、坏死性血管炎。
✅ 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AEP)
特点:急性起病,发热、低氧血症,短期内进展为呼吸衰竭。
2、非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 寄生虫感染
常见病原:蛔虫、钩虫、血吸虫、类圆线虫等。
✅ 血液系统疾病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ES)。
✅ 药物反应
常见药物: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别嘌呤醇等。
来源:健康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