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课间,我能和小伙伴连闯三关跳格子!”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二年级的安安(化名)切实感受到了课间15分钟带来的改变。新学期,建设路小学将零散的课间时间整合为“15分钟微课间+30分钟阳光体育”的立体运动矩阵,保障孩子们每天120分钟的运动时长。“目前,学
“现在课间,我能和小伙伴连闯三关跳格子!”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二年级的安安(化名)切实感受到了课间15分钟带来的改变。新学期,建设路小学将零散的课间时间整合为“15分钟微课间+30分钟阳光体育”的立体运动矩阵,保障孩子们每天120分钟的运动时长。“目前,学校课间室外活动有30多项,希望孩子们‘会玩、爱玩、玩好’。”该校校长张秋妮说。
课间室外活动有30多项
走进建设路小学,
课间校园不同区域都安排着
不同的体育活动或者小游戏。
低年级的学生在甬道上、跑道上
玩丢沙包、
老鹰捉小鸡、跳格子等传统游戏;
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在操场的一侧
玩攀岩、跳山羊、攀爬轮胎……
“目前学校课间室外活动有30多项,其中半数是传统项目,包括丢沙包、跳绳、跳山羊、滚铁环等,现在孩子们一到课间就来操场活动玩耍。另外,每个班还有一个推广项目。”张秋妮介绍,“我们希望孩子们课间能走出课堂,动起来,这样‘课间15分钟’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们玩丢沙包游戏
正读三年级的轩轩(化名)
曾经是个连跳绳都绊脚的“安静男孩”,
如今他既是室外活动
跳皮筋队伍里的“节奏指挥官”,
又是班级自创“魔方手指舞”的领队,
他甚至带领全班
将《孤勇者》编成了课桌舞。
据了解,通过优化课程结构,
建设路小学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
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保证上好两个大课间,
延长课间至15分钟,
确保学生每日运动量达标。
同时,学校引入社会资源,
开发足球、篮球、国际象棋、
围棋、陆地冰壶等特色课程;
将秦皇岛的海洋文化、
冰雪运动融入课堂,
开设帆船、轮滑、滑雪等体验课,
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家乡的山海魅力。
“总之,就是希望孩子们
‘会玩、爱玩、玩好’。”张秋妮说。
学生们玩滚铁环
“三自管理”拓展体育内涵
在建设路小学,
体育不仅是“跑跳投”游戏,
更是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的有效路径。
“足球少了一个?
等等,我查下器材登记表!”
五年级的乐乐(化名)
捧着记录本穿梭在走廊,
胸前佩戴着“器材总管”徽章。
建设路小学一直推行
“三自管理”模式,
即“活动项目自主选择,
器材使用自主管理,
活动成效自主评价”。
现在连运动器材都融入教育巧思:
传统铁环按班级摆放成同心圆,
沙包袋上绣着学生设计的IP形象,
智能跳绳架旁贴着“今日挑战榜”。
学生们玩跳跳球
家长李女士的手机里
存着儿子最近的“高光时刻”,
视频中,那个曾经忘带作业本的小迷糊,
此刻正板着小脸讲解
攀岩绳结的6种专业打法,
指尖翻飞间俨然成了细心的“小老师”。
“他现在连袜子都要按颜色分类,
说是从管理跳跳球学会的。”
“抓蓝色支点,
右脚找第三个凸起点!”
攀岩墙下,体育老师陈景武
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攀岩。
不远处,戴红袖章的学生安全员
正提醒玩滚铁环的低年级学生注意间距。
监控室里,值班老师的目光
扫过摄像头覆盖的每个角落。
这套防护体系,
让课间活动的安全性得到最大保障。
学生们玩攀岩项目
正如张秋妮在教师沙龙中所说:
“当跳格子的孩子开始思考如何改良游戏规则,
当攀岩的少年学会为同伴系紧安全绳,
教育的真谛已然实现。”
全员运动会不设门槛
自2019年以来,
秦皇岛市海港区制定了
《关于中小学规范开展全员运动会的指导意见》,
15所学校成为第一批实验校
开展全员运动会,并逐步推行。
截至目前,
该区开展全员运动会的学校
已扩大到47所,覆盖面达到52%。
建设路小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全员+分层”的赛事体系。
在校内,啦啦操比赛、
班级足球联赛、跳绳挑战赛等
“小而美”的活动贯穿全年,
并且不设门槛;
在校外,学生们走出校园,
参加足球、篮球校际联赛。
课间,老师和学生一起编花绳
据张秋妮介绍,每年的全员运动会是校园最热闹的时刻,低年级的“毛毛虫竞速”考验团队协作,高年级的“创意体能闯关”融合智慧与力量。运动会后,家长微信群里的对话温暖而真实:“孩子膝盖沾满草屑,眼里却闪着光。”
“让每一个生命阳光向上、快乐成长,这是我们正在践行的教育理念。”张秋妮说。
河青家长会视频号
审核:杨利军
监制:陈庆威
来源:勇哥说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