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却把一辈子都“种”在了陕西的麦田里;从陕南插队的知青,到翻山越岭寻找小麦病原菌的“泥腿子”老师,最终成长为国际知名的植保专家。40多年来,他坚持和小麦病害“死磕”,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康振生,虽然已68岁,但
他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却把一辈子都“种”在了陕西的麦田里;从陕南插队的知青,到翻山越岭寻找小麦病原菌的“泥腿子”老师,最终成长为国际知名的植保专家。40多年来,他坚持和小麦病害“死磕”,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康振生,虽然已68岁,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9月12日,秋季开学军训即将结束,康振生为大一新生讲述植保第一课。作为一名院士,他更愿意以一个老学长的身份和新生们聊聊小麦病虫害的进化和防治。“病害虫害在大环境下会不断变化,真菌、细菌、病毒,都可能危害作物。咱植保人,肩上扛着大责任。” 他的话里,字字离不开麦田里的“小事”,却藏着保障粮食安全的“大事”。
时间回到1977年,20岁的康振生在安康市石泉县插队3年后,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北农学院;1981年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自主培养的首批研究生,师从著名植保专家李振岐教授,从此一头扎进小麦病害研究。当时,我国西北和江淮地区正被小麦条锈病“肆虐”,这种病害通常造成小麦30%减产,甚至绝收,被称作“小麦癌症”。
“那会下地的时候,从地这头走到那头,裤腿上全是小麦条锈病的孢子。” 康振生至今记得,这种病害是小麦的“头号威胁”,也是他和团队必须攻克的难关。
要治“病”,先找“根”。研究发现,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在甘肃、青海一带越冬,春夏时节向东南扩散,影响陕西、河南、江苏等地。
为了找到条锈病的病原地,康振生和团队成员踏遍了西北各省区。上世纪80年代,下乡没有便捷交通工具,他们常常骑毛驴、赶骡子等赶路,随身带着铁锹、洋镐等取样工具,还闹出过不少“误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赵杰回忆:“有一次和康老师出去调查,天黑到了出站口,被安全检查员拦下,打开后备箱看到里面的铁锹和锄头,人家问‘你们是不是盗墓的?’康老师笑着解释‘我们是农业科学工作者’。”
随着条锈病防治有了一定进展,病害又出现了抗药性。康振生团队研究发现,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是一种低温真菌,靠空气传播,要控制它,必须摸清它的生殖和变异途径。“病菌会潜伏在叶片里,肉眼根本看不见。” 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王晓杰说,是康振生提出用分子生物学的办法,为研究打开了新思路。
“我们用基因组测序的办法,寻找它变异的机理,明确病原菌从哪变、什么时候变,再针对性采取措施。”1992年,康振生院士牵头组建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后发展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他提出了以重点治理条锈菌越夏区为核心的全国条锈病分区防控策略,创建了全国条锈病三级防控技术体系,使全国发病面积降低50%,每年挽回小麦损失超过20亿公斤,为国家节约40亿元。
2012年,康振生院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植物保护学科近60年来获得的国家最高成果奖励。面对荣誉,他却说:“这是团队所有人多年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好年轻人,让团队像李振岐院士当年带领我们一样,一直干下去。”
2025年7月,康振生院士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整合全球12个国家的小麦种质资源,成功绘制出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并构建起包含2300余份核心材料的小麦条锈病“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这项研究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精准的“基因导航”,标志着我国在小麦病害防控基础研究领域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今年8月,康振生院士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荣誉,康振生院士显得很淡然,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回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在西农大学习工作快 50 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回忆,现在杨凌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我想多为这里做点事。”
这位68岁的“麦田院士”,用40多年的坚守证明:所谓“国之大者”,不过是把一件关乎粮食安全的“小事”,踏踏实实做到极致,始终如一。
来源:杨凌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