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播枪击到追悼会政治:美国保守派如何打造“牺牲英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0:45 1

摘要:9月10号那天,美国犹他谷大学挺热闹的,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这主持“美国复兴之旅”首站辩论,还搭了个印着“证明我错了”的帐篷,学生们都能进去。谁也没料到,讨论跨性别大规模枪击案时,突然一声枪响,柯克的脖子中了弹。

9月10号那天,美国犹他谷大学挺热闹的,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这主持“美国复兴之旅”首站辩论,还搭了个印着“证明我错了”的帐篷,学生们都能进去。谁也没料到,讨论跨性别大规模枪击案时,突然一声枪响,柯克的脖子中了弹。

这事还被全程直播,现场观众又用手机拍了舞台画面,结果他遇害的血腥画面从好几个角度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后来私人安保把他抬去医院,特朗普先宣布了他的死讯,这也能看出柯克在现任白宫中的影响力。不过最让人议论的不是枪击本身,是那颗子弹,按医生的说法,这颗子弹本来该穿过去,甚至可能伤到后面的人,结果居然没穿透柯克的脖子,嵌在皮肤下面就停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事儿有点玄乎,为柯克做手术的外科医生说,打中的是“高威力高速弹药”,这种子弹通常“必然会贯穿身体”。医生还说,他见多了这种口径的枪伤,子弹从来都是穿过去的,“这颗子弹足以击毙一两头驼鹿”。

后来查了下,案发后在林子里找到的是.30-06栓动步枪,这枪本来就是用来猎杀鹿、麋鹿、驼鹿、熊这些大型猎物的。你想啊,能对付体型是人类六倍动物的枪,打在人脖子上居然没穿?医生说柯克“骨骼异常强健,骨密度令人惊叹,简直像钢铁之躯”,还说这是“绝对奇迹”。

“美国转折点”的发言人安德鲁・科尔维特,周六晚上还专门跟这医生通了话,他后来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说“抱歉内容略显血腥,但此案中子弹未穿透的现象堪称又一奇迹,我希望人们知晓”,还写“即便在死亡之际,查理仍成功挽救了周围人的性命”“非凡。奇迹”。

本来想单纯把这当成个医学巧合,毕竟偶尔也有子弹受阻的案例,比如之前看过报道,有人被霰弹击中,因为口袋里的硬币或手机挡了一下,虽然情况不一样,但也算类似情况。可后来发现,科尔维特反复强调“奇迹”和“救人”,总觉得这说法有点刻意,像是在往某个方向引导舆论。

枪击之后,校园里一下就乱了,学生们到处逃命。警方先抓了两个男的,结果后来证实这俩人跟案子没关系,等于白忙活一场。

直到9月11号,也就是枪击案第二天,联邦调查局公布了嫌疑人照片,这人穿件星条旗T恤,戴墨镜和帽子。转天9月12号,犹他州当局就宣布逮捕了22岁的泰勒・罗宾逊,说他涉嫌谋杀柯克。

有意思的是,罗宾逊是被爸妈劝着自首的,后来披露的消息说,他妈妈从FBI发的照片里认出了他,他爸爸也确认了身份,无奈之下,父母才成功说服他自首。本周早些时候,罗宾逊还穿着防自杀背心出庭受审,因为杀害柯克,他面临七项指控,其中一项还是死刑谋杀罪。9月16号,他第一次出庭,目前案子还在走程序。

老实讲,警方一开始抓错人的操作挺尴尬的,可能是当时现场太乱,信息没捋清楚。但好在靠家属认人有了突破,不然这案子说不定还得拖一阵。不过我有点好奇,罗宾逊才22岁,到底为啥要对柯克下手?目前公开信息里没说具体动机,这事儿怕是得等后续调查才能知道。

柯克一死,美国不少政治人物都出来说话了,特朗普9月12号接受福克斯新闻《早安美国》采访时说,“我从未见过年轻人,或任何群体,像追随查理那样追随某个人。他是不可思议的天才。他热爱年轻人,渴望帮助年轻人。他根本不该遭遇此劫,他确实是个好人。”

不光是口头悼念,美国还筹备在周日,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附近的格伦代尔州立农场体育场,搞一场电视直播追悼会。特朗普、参议员J.D.万斯,还有柯克的遗孀艾丽卡・柯克,都会去致悼词。

如此看来,柯克的死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悲剧了,保守派这边明显在把他往“英雄”的方向塑造,那颗“未穿透的子弹”被说成“奇迹”,还强调他“死了都在救人”,这些说法一结合,柯克慢慢就成了“美国优先”组织的精神图腾。

我倒觉得,这样有点不太好,柯克生前本来就有不少争议,比如他的政治立场,还有之前一些言论。现在这些争议全被“奇迹”和“牺牲”的叙事盖过去了,大家讨论的不再是“为啥会发生枪击案”“怎么避免类似暴力”,反而在纠结“子弹是不是奇迹”“他是不是英雄”。很显然,这已经偏离了悲剧本身该关注的重点,反而成了强化意识形态认同的工具。

其实美国历史上也有类似情况,比如之前的政治遇刺事件,总有一方会把逝者包装成符号。但这次不一样,社交媒体传播太快,加上直播画面的冲击,普通观众很容易被带偏。搞不清的是,为啥每次出这种事,大家都先想着怎么用事件服务立场,而不是解决问题?更何况,现在美国政治极化本来就严重,这么一操作,只会让两边的对立更厉害。

说到底,柯克遇刺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那颗没穿透的子弹,可能就是个偶然的物理现象,被说成“奇迹”多少有点夸张。而把他的死变成政治符号,忽略了背后的暴力根源和社会问题,这并非明智之举。我们更该关注的是,怎么不让类似的枪击案再发生,怎么缓解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分裂,而不是围着“奇迹”和“悼念”打转。如果一直避重就轻,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悲剧。

来源:喵喵大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