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崛起:从穷比开比亚迪,到拳打特斯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04:33 1

摘要:汽车工业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几乎涵盖所有已知工业门类,是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要体现。虽然不如航天工业那般高精尖,但汽车产业规模庞大,对就业与消费的拉动作用极为显著。

汽车工业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几乎涵盖所有已知工业门类,是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要体现。虽然不如航天工业那般高精尖,但汽车产业规模庞大,对就业与消费的拉动作用极为显著。

以日本为例,汽车工业占其整体工业产值的40%,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提供了500万个高薪岗位,间接支撑1500万家庭人口的生活。若计入相关就业与消费,全日本至少有5000万人的生活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考虑到日本总人口仅为1.26亿,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正因如此,众多国家争相进入该领域,中国正是后来者之一。

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工业基础,中国若能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然而,要在汽车行业实现突破极为困难。德国、美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拥有显著的先发优势,通过专利壁垒将后来者牢牢挡在门外。不仅在海外,即便在国内市场,国产车也长期被贴上“低端”的标签,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

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掀起新潮流,一直被视为低端甚至不受待见的比亚迪,凭借新能源转型扭转了中国汽车的弱势地位,甚至实现了对外输出,展现出引领新时代的势头。那么,比亚迪是如何从一度被消费者轻视的品牌,蜕变为行业强者的?是时代造就了比亚迪,还是比亚迪推动了新能源时代的到来?

2014年1月,一则关于自主品牌未来发展的预测在汽车圈广泛传播。该帖讨论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中华、江淮等品牌中谁能够走得更远。

一位名为刘贤的用户仅用两行文字就给出了判断:两年内长安崛起,三年后吉利崛起,十年后比亚迪称王。至于奇瑞,不温不火;长城则注定没落。如今回看,许多人在该帖下留言感叹“神预言”,只因当年的比亚迪确实备受轻视。

十年前,比亚迪是马路上最不起眼的品牌之一,其车标甚至成为低端车的象征,遭到不少论坛的嘲讽。然而十年后,比亚迪却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中的耀眼明星。实现这样的逆袭,并非偶然。

1966年,王传福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正直乐观,母亲勤俭贤惠,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不幸的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相继病逝,使这个家庭陷入困境。五个姐姐先后出嫁,妹妹寄人篱下,只剩下王传福与兄嫂相依为命,挤在父母留下的四间旧房中。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中考之后。因母亲去世严重影响情绪,王传福考试失利,未能考入包分配工作的中专,只能继续读高中。这次挫折反而成为他人生的转机,使他最终有机会进入大学。在大学期间,王传福展现出极强的细致度与技术热情,毕业后即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

短短三年,他从副主任一路晋升至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任命为总经理。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技术就是生产力”,并坚定地选择了电池作为未来方向。

1995年,王传福辞职创业,以250万元初始资金注册比亚迪实业,开启了创业历程。在电池领域,如今全球几乎没有车企可与比亚迪媲美,而这一地位源自早期的艰难开拓。

上世纪90年代,电池行业被索尼、东芝、松下、三洋等日企垄断,日本品牌占据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统治力极强。与它们相比,比亚迪微不足道。但王传福制定了明确战略:主打性价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便宜又好用”成为企业采购的重要标准,比亚迪在这场风暴中逆势增长,吸引大量资本注入,甚至将一些行业巨头挑落马下。

2000年,比亚迪拿下摩托罗拉订单,2002年在香港上市,并获得诺基亚订单,显示出国际市场对其的认可。然而企业成功后常容易陷入盲目扩张,比亚迪也一度如此。当投资者发现自家持有的电池股突然变成汽车股时,“前途未卜”成为普遍担忧。比亚迪股价首日暴跌21%,次日再跌24%,众人皆认为该公司即将崩溃。

王传福是否疯了?一个做手机电池的企业为何要造汽车?然而天才往往不被理解。当大多数人仍视电池为小零件时,王传福已预见锂电池的巨大潜力——为什么不能把电池装进汽车?只要把电池做大即可。他敏锐地捕捉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

要知道,这是在将近二十年前。若选择传统燃油车路线,比亚迪不可能与老牌车企竞争,但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积累,却可能使它成为世界第一。

拥有二十年电池技术经验的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沉淀甚至早于特斯拉。2003年,比亚迪宣布造车,并将“混动”这一新概念带入国内车企视野。广汽、上汽、东风等企业纷纷跟进,试图在这一全新领域分得一杯羹。

混动车型在用车成本与驾驶体验上优势明显,纯电车型更是如此。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踏上造车之路,电动车市场的潜力也在随后几年迅速释放。

造车首年,比亚迪投入上亿资金推出新车316。然而,当王传福向八家经销商展示该车后,仅有三家留下,其余全部离场,原因是“车太丑了”。王传福一怒之下用铁锤砸毁这辆车,随后推出新一代车型F3。该车外观酷似丰田花冠,甚至在花冠停产后,部分零件仍可与F3通用,这也让比亚迪背上了“抄袭”之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F3同时提供燃油、纯电和混动三种动力总成,堪称业界首创。从这个意义上说,比亚迪才是“油改电”的鼻祖。在燃油车尚未普及的年代,比亚迪在电动车产业链上的布局已领先一个时代。

随后三年,比亚迪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磷酸铁锂销售商,还进军锂矿及光伏产业,并收购深陷亏损的宁波中纬,彰显其坚定走自主研发电动车的决心。

在外界质疑声不断之时,更严峻的是来自行业与市场的否定。2011年9月,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比亚迪遭到专家猛烈批评,被指责“将汽车行业引向电动车的歧途”。与此同时,多年激进扩张导致质量投诉激增,销量与股价双双暴跌,经销商纷纷退网,许多人认为比亚迪即将崩溃。

但行业的排斥与专家的指责,反而印证了王传福坚持的正确。这种坚持与隐忍,最终炼成了刀片电池、DM混动等核心技术,并在电动车时代全面爆发。

从F3到今天的唐、宋、秦等车型,我们见证了比亚迪的成长。十年前,消费者崇拜奔驰、宝马、奥迪,而如今,比亚迪汽车越来越高端、更具吸引力,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也日益受到认可。比亚迪将“夏商周”“齐楚燕韩赵魏”“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18个朝代名称注册为商标,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对中国文化与品牌的自信。中国汽车同样有实力让世界感到震惊。

王传福的野心,从造车之初就已萌生,甚至可追溯至兄嫂倾家荡产供他上大学的时刻。这也预示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革命中,将不再像燃油车时代那样受制于人。在这条新船上,中国必将重现往日荣光,重返世界工业之巅。

来源:馬尔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