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大、肝脏肥、肌肉油,伤心脏!35.6分期刊发布脂肪“黑名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0:43 1

摘要:早已被现代医学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脂肪长在哪儿最伤“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却直到最近才被彻底揭晓。

胖,早已被现代医学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脂肪长在哪儿最伤“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却直到最近才被彻底揭晓。

英国生物样本库(UKB)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给出了权威答案。2025年8月22日,国际心血管领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影响因子35.6)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揭示了不同部位脂肪对心血管健康的特异性影响。

这项研究发现:内脏脂肪、肌肉脂肪浸润和肝脏脂肪是心血管老化的最强预测因子,它们的危害远超过我们通常关注的皮下脂肪。

1、传统认知不足:BMI之外的关键指标

长期以来,体重指数(BMI)一直是衡量肥胖程度和健康风险的核心指标。但临床上经常出现令人困惑的现象:一些BMI正常的人也会出现代谢问题,而部分超重者反而代谢健康。

这提示我们,脂肪的分布位置可能比脂肪总量更重要。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研究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中超过40,000名参与者的多模态影像学数据和遗传信息,首次系统性地评估了不同脂肪库对人类心血管衰老的影响。

2、脂肪黑名单:三大“最伤心脏”的脂肪部位

研究发现,不同脂肪分布表型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内脏脂肪(腹部深处包裹内脏的脂肪)荣获“危害冠军”。这种脂肪不仅是一种被动的能量储存库,更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内分泌器官。

它会释放大量脂肪酸和炎症因子,直接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导致脂质代谢异常,促进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

肌肉脂肪浸润(特别是心脏和骨骼肌中的脂肪沉积)紧随其后。当脂肪开始“入侵”肌肉组织时,意味着代谢健康已经亮起红灯。

心脏周围的脂肪沉积会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室肥大和舒张功能受损;而骨骼肌中的脂肪浸润则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恶化代谢状态。

肝脏脂肪(即非酒精性脂肪肝)位列第三。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枢,一旦肝脏细胞被脂肪占据,全身的脂质代谢将陷入混乱,产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谱,直接加速心血管系统的老化。

3、性别差异:女性更需警惕内脏脂肪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脂肪分布的性别特异性影响。

男性通常更容易积累内脏脂肪,表现为典型的“苹果形”身材(中心性肥胖);而女性则更容易在皮下储存脂肪,表现为“梨形”身材(下半身肥胖)。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能高枕无忧。研究发现,女性一旦开始积累内脏脂肪,其代谢异常的风险甚至高于男性。

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脂肪分布会从“梨形”向“苹果形”转变,这正是女性心血管风险在绝经后显著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4、测量与改善:如何知道自己的脂肪分布?

常规的体重秤和BMI计算无法评估脂肪分布。现代影像学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

MRI(磁共振成像) 是目前评估脂肪分布的金标准,能够精确量化内脏脂肪、肝脏脂肪和肌肉脂肪浸润。

DXA(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 也能提供较为准确的体成分分析,包括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情况。

对于日常监测,腰围和腰臀比是简单有效的替代指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约2尺7)、女性腰围≥80厘米(约2尺4)即提示中心性肥胖。

这项研究清晰地揭示了脂肪分布与心血管衰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强调了脂肪组织分布与表型特征在心血管衰老中的核心作用。这不仅为我们敲响了关注脂肪分布的警钟,也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根据自身的脂肪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以维持健康的脂肪分布,保护心血管健康。

来源:SCI医学科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