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不要在一个地方久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0:44 1

摘要:直到我28岁才离开了那个鬼地方,中途不是没想过换个地方,但是总是因为各种原因(给自己找借口)没有付诸行动。直到有一天凌晨2点受不了外面今生的一桌夜宵摊的吵闹,报了警。

我26岁的时候,工资不过3000,住在城中村里。屋外就是夜市,几乎每晚都要因为太热闹而失眠。

直到我28岁才离开了那个鬼地方,中途不是没想过换个地方,但是总是因为各种原因(给自己找借口)没有付诸行动。直到有一天凌晨2点受不了外面今生的一桌夜宵摊的吵闹,报了警。

然后决定搬家。

到了新的地方安顿下来之后,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待在一个地方,不是因为“离不开”,而是“怕改变”。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话题:人生别在一个地方久留 —— 这里的 “地方”,不只是一座城,更是困住你的舒适区、旧认知和重复的人生轨迹

一、物理空间的“久留”——别让熟悉感抹掉你的好奇

货拉拉司机何得州,蹲在上海 7 人合租的隔间里,指尖反复划过电费单上 “1.5 元 / 度” 的溢价标注 —— 这是他在这座城市打拼的第 5 年,每月 4500 元工资,光挤在衣柜旁的小床就占去 1500 元房租。窗外陆家嘴的霓虹顺着窗帘缝隙钻进来,亮得刺眼,却照不亮他每天 “上班 - 挤地铁 - 回隔间” 的重复轨迹。2022 年春天,一场封控让他在狭小空间里待了 21 天,某天凌晨看着手机里老家的照片,他突然清醒:“我不是在生活,只是在机械重复‘活着’的动作。”他毅然辞掉工作前往杭州。

何得州在杭州跑货拉拉的第三个月,认识了两个改变他想法的人:一个是从安徽来做直播的小伙,租了 10 平米的工作室,却凭着带家乡特产的直播,半年攒够了首付;另一个是 95 后电商创业者,从帮人打包快递起步,现在有了 5 个人的小团队。周末他们会约着去西湖边骑车,风吹过的时候,安徽小伙说:“以前在老家,我妈总说‘外面都是坑’,可来了杭州才知道,坑旁边还有路。”

很多人长期待在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圈子。很容易误以为“熟悉=安全”,其实是慢慢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慢慢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别的活法”。

其实改变并不需要大刀阔斧,哪怕只是每年一次周边旅行,跟民宿老板聊聊风土人情,聊当地生活;甚至只是关注不同城市的博主,看看他们的日常也能帮我们打破“熟悉的牢笼”。

毕竟 “熟悉感是安全感的假象,真正的安全,是你有能力在任何地方扎根”。

二、职业领域的“久留”——别让重复劳动,“吃掉”你的竞争力

林悦在纸媒做了 8 年校对,闭着眼睛都能标出文章里的错别字,同事们都叫她 “校对活字典”。可 2021 年媒体转型潮来临时,她却成了最慌的人 —— 领导让她尝试做短视频字幕校对,她连基础的 Excel 函数都不会,更别说看懂剪辑软件里的时间轴;后来部门裁撤,她只能被迫转岗到行政,薪资降了近 30%。

反观同部门的张萌,做校对 3 年后就主动 “找活干”:利用下班时间学 Pr 剪辑,周末跟着新媒体部的同事跑拍摄,还自己试着写短视频脚本。两年后,她策划的 “纸媒老故事” 系列,把报社几十年前的经典报道做成短视频,其中一条讲 “80 年代的高考” 的内容,播放量突破百万,她也成了新媒体部的核心成员。

很多人总把 “做了 10 年” 当成 “有 10 年经验”,可实际上,不过是把 1 年的工作重复了 10 次。就像纸媒衰退时,只会校对的人注定被淘汰;就像现在 AI 普及,只会做基础数据录入的人,随时可能被替代。真正的职场 “稳定”,从来不是 “不失业”,而是 “走到哪都有工作”。

不妨每周花 10 分钟问自己三个问题:①我现在的工作,有多少是 “换个人也能做” 的重复操作?②如果现在离职,我的核心技能能让我拿到更高薪资吗?③我所在的行业,未来 3 年需要什么新能力(比如 AI 工具、短视频运营)?根据答案调整方向,学一项新技能,申请内部转岗,或是在合适的时候跳槽,都比困在重复里消耗自己强。

三、心里舒适区的“久留”——别让我不敢,挡住你的可能性

早期的网红papi酱,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前4年一直很“拧巴”:她想做自己喜欢的内容,却又怕:“科班导演去做网红被笑话”;她的朋友劝她拍短视频,她总说 “我没试过,肯定不行”,结果做了编导、配音,一直换了好几份工作,还是觉得迷茫。

2015 年,她终于“破罐破摔”:抱着 “失败了大不了找份正经工作” 的心态,用手机拍了第一条吐槽视频,还特意用了变声软件掩饰自己的声音。视频发出去的那晚,她躲在被子里刷评论,手心全是汗,直到看到有人留言 “你说出了我的心声”,才敢松一口气。后来她越拍越顺,半年内粉丝破 800 万,后来还拿到了 1200 万投资。

心理舒适区就像一个 “隐形的笼子”,很多人都被困在里面:怕失败不敢尝试新事,“我从没做过演讲,肯定不行”;怕被否定不敢改变,“家人说稳定好,我不能辞职”;慢慢把 “我不敢” 变成了人生的 “天花板”。可勇气从来不是 “不害怕”,而是 “害怕的时候,还愿意往前迈一步”。

如果觉得 “改变太难”,不妨试试 “舒适区边缘行动法”:怕辞职的人,先利用业余时间做副业,测试自己的能力边界;怕社交的人,先从 “主动和收银员说谢谢” 开始;把 “我不敢” 换成 “我先试 3 次”—— 比如演讲怕紧张,先在 “在群里发一句观点”,再去小场合,慢慢积累信心。

你会发现,很多 “不敢”,只是自己想出来的 “纸老虎”而已。

四、认知模式的“久留”——别让“旧经验”错判你的人生

武汉国企员工王磊现在特别后悔 2019 年的那个决定:当时朋友邀请他合伙做二次元周边电商,说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这个,成都那边产业都起来了”,可王磊却摇头拒绝,理由是 “我爸妈说铁饭碗最稳,网上卖东西都是不务正业”。他还劝朋友 “别瞎折腾,安安稳稳上班不好吗”。

3 年后,朋友的公司在成都站稳了脚跟,年销售额突破千万,还开了线下体验店;而王磊所在的部门因为效益下滑开始裁员,他虽然没被裁,但薪资冻结了两年,每天都在担心 “下一个会不会是我”。有次同学聚会,他看到朋友晒出的团队旅行照片,忍不住感慨:“我以前觉得‘网上卖东西不务正业’,现在才知道,是我的认知跟不上时代了。”

比物理 “久留” 更可怕的,是认知 “久留”。有人用 “爸妈那辈的稳定观” 判断现在的职场,觉得 “跳槽就是不踏实”;有人用 “30 岁必须结婚” 的旧观念绑架自己,哪怕不合适也不敢分手;还有人总说 “我以前试过不行”,拒绝接受新方法、新观念 —— 其实都是把自己困在了 “过去的经验里”。

可以从三个小习惯开始:①每月读 1 本 “反常识” 的书,比如职场人读《自由职业者生存手册》,宝妈读《女性职场突围指南》,让自己接触不同的观点;②遇到分歧时,先问 “他为什么这么想”,而不是立刻反驳 “他肯定错了”;③每年推翻 1 个 “深信不疑” 的观点,比如以前觉得 “跳槽不好”,现在发现 “合适的跳槽能涨薪 30%”;以前觉得 “线上理财不安全”,现在学会用正规平台打理资产。

时代在变,如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变,就会被世界丢下。

比待在一个地方更可怕的是“停在一种状态”:重复的工作里、不敢改变的恐惧里、过去的认知里。

你有没有过一次 “离开” 的经历?可能是离开一座待了很久的城,可能是离开一份安稳却乏味的工作,也可能是离开一种困住自己的心态。那次 “离开”,有没有让你的人生变得不一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