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盛夏,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策划“书香大使返家乡”活动,活动吸引13个学院72名学子报名,他们奔赴新疆、西藏、浙江、安徽、广东、河南等11个省市开展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书香文化活动,覆盖文学传播、非遗传承、爱心帮扶等多个服务方向。
心归故里
阅见未来
“书香大使返家乡”活动
心归故里,阅见未来。
2025年盛夏,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策划“书香大使返家乡”活动,活动吸引13个学院72名学子报名,他们奔赴新疆、西藏、浙江、安徽、广东、河南等11个省市开展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书香文化活动,覆盖文学传播、非遗传承、爱心帮扶等多个服务方向。
来自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的杨清晰同学,以“纸墨年轮,见字如面”为主题,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开展爱国主义宣讲活动,让墨香浸润心灵之旅,让志愿行动成为传递信仰、连接青年与民族精神的温暖桥梁!
诵读经典队—“纸墨年轮,见字如面”实践队
成员:
杨清晰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法学类2401
阅读宣言:纸墨晕染的年轮里,藏着时光未曾言说的温度,每一笔勾勒,都是跨越山海的重逢。
活动内容展示
书籍整理
杨清晰同学在图书馆按时间线梳理《红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书籍,左侧陈列战火年代篇章、右侧摆放和平建设故事、中间展示新时代担当答卷,精心打造 “爱国主义书籍专柜”,让 “爱国” 不再是空洞口号。
爱国宣讲活动
杨清晰同学在图书馆开展宣讲活动,她为孩子们讲述书中英雄事迹与时代华章,引导孩子铭记安稳生活来源,在他们心中播撒爱国种子,用故事成为传递民族精神密码的 “引路人”。
实践感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社区传递红色书籍的志愿实践,是对这句古训的生动践行,也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信仰共鸣的旅程。
指尖轻触泛黄的书页,仿佛穿越时空。从《红岩》中江姐精心绣制的红旗,到《长征》里红军战士踏过草地的草鞋;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描绘的新时代宏伟蓝图,到《大国重器》中科研工作者坚守的身影,每一本书皆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先辈们以热血铸就的信仰丰碑,望见当代人用实干续写的壮丽华章。
整理书柜时,特意将不同时期的书籍依时间线排列。左侧,是战火纷飞年代的激昂呐喊;右侧,是和平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中间,则是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展现。这般时空的衔接,让“爱国”二字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赵一曼留给儿子遗书中“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深沉母爱与家国情怀;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时“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的坚定誓言;更是当代青年在科研实验室里专注钻研、在乡村田野间挥洒汗水的青春答卷。
当最后一本书归位时,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爱国主义书籍专柜”的标牌上。那一刻,忽然明白:整理书籍,亦是梳理内心。这些书籍中藏着民族的精神密码,而“书香大使”的责任,便是让更多人翻开它们,让爱国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图书馆的宣讲活动中,看着孩子们认真记下“英雄”的名字,雀跃地想把故事讲给爸妈听,忽然明白:志愿者的意义,或许就是做个引路人。我们不必说太多大道理,只需把这些滚烫的故事讲清楚,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安稳从何而来。而孩子们的纯真与热忱,也反过来提醒我:爱国从不是空洞的词汇,它藏在代代相传的记忆里,更藏在每个孩子对“勇敢”“责任”的最初理解中。这双向的感动,大概就是这份志愿工作最珍贵的收获吧。
爱国,从来不是遥不可及之事,它就蕴藏在这些字里行间,等待着我们去读懂、去践行,去将其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与方向。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要做那点燃爱国火焰的人,让这火焰照亮每一个心灵,照亮民族的未来。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