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是杭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6 16:51 1

摘要:早在先秦两汉那会儿,绍兴就已经是东南的大都市了,而杭州呢,还只是钱塘江边一个不起眼的小码头。不过,到了唐宋时候,杭州开始发力,慢慢超过了绍兴,变成了浙江这块宝地上的中心,到了南宋,更是直接被选为都城。杭州,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早在先秦两汉那会儿,绍兴就已经是东南的大都市了,而杭州呢,还只是钱塘江边一个不起眼的小码头。不过,到了唐宋时候,杭州开始发力,慢慢超过了绍兴,变成了浙江这块宝地上的中心,到了南宋,更是直接被选为都城。杭州,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南宋1130年那会儿,金兵说“搜山检海的任务完成了”,就开始从江南撤退,回老家去了。高宗赵构,他之前逃得挺惨,都跑到海上去了,这时候能回到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他下令把越州当成临时都城,州政府的地方就当他的临时皇宫。到了第二年,他还把年号给改了,叫“绍兴”,意思是想要继承并复兴宋朝。因为绍兴是他最危难时站稳脚跟的地方,所以他特别看重,把越州升级成了绍兴府。在赵构眼里,绍兴差不多已经算是南宋新都城的有力候选了。

不过,赵构在绍兴行宫只待了一年多,就搬到了钱塘江那边的临安,把临安当成了新的行宫。过了几年,他干脆决定,临安就是以后的正儿八经的都城了。

临安和绍兴,就隔了一条江,赵构为啥偏偏选了临安呢?想想看,这两座城市距离那么近,可赵构却做出了决定,把临安当成了都城。这里面肯定有点说道。也许是临安的地势更好吧,易守难攻,安全有保障。再或者,临安的经济更发达,物资丰富,啥都不缺,适合当都城。还有可能,赵构就是更喜欢临安的风土人情,觉得这儿更有王气,能助他一统天下。反正,不管啥原因,赵构就是选了临安,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背靠浙西,杭州后来居上】

钱塘江可真给杭州城添了不少麻烦。按照地球自转的原理,北半球的水流都会往右拐,冲刷右边的河岸。钱塘江是从西往东流的,按道理说,南岸应该被冲得更厉害才对。但钱塘江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北岸被侵蚀得厉害,南岸呢,倒是成了堆积泥沙的好地方,适合人们去围海造地。每隔一段时间,那汹涌的大潮还会逆流而上,狠狠地冲刷北岸。

看钱塘江大潮,最佳位置就是北岸的海宁盐官镇到杭州六和塔那块地方。不过,在以前海堤还没修好的时候,大潮可真的是个大灾难。在杭州、海宁这边,有个老故事到现在还在传,说的是“搬沙鬼”的事儿。

老辈的杭州人传说,都不敢轻易入手“江边的房子”,为啥呢?因为有个说法——“火烧留根,潮来精光”。房子要是遭了火,好歹地基还在那儿,可要是大潮一来,房子连同地基就都得说拜拜了。大潮凶猛,带着沙土滚滚而来,日复一日地啃噬着江边,老一辈的人都说,这都是因为江里头有“搬沙的妖怪”在捣乱。

因此,杭州的老百姓从很久以前就把钱塘江叫做“罗刹江”,还把江中的龙王想象成一个红发大眼、脾气火暴的家伙。而钱塘江南边的绍兴呢,这江水简直就是给他们带来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就像上天赐给的一个大粮仓。到了每年八月十八,也就是潮神的生日,绍兴人还会请戏班子来唱戏,给潮神庆祝。

杭州和绍兴,一个在北边,一个在南边,环境大不一样。要说哪个地方更适合建城市,那肯定是南边。古时候的越国人就选中了南岸,听说越国的老祖宗是大禹的直系后代,他们在绍兴的禹王陵那地儿建起了国家。后来越国越来越强大,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老大,绍兴也就成了东南地区的头号大城市。

比起其他地方,杭州建城的时间要晚不少。据说,夏禹往南走的时候,在会稽召集了很多诸侯开会。那时候,杭州就是钱塘江北边的一个小小的渡口。大禹为了过河,在这里造船,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叫做“禹航”,后来“余杭”这个名字也是这么来的。一直到了春秋战国那会儿,杭州这块地方还是默默地挤在吴、越、楚这三个大国中间,谁厉害,这里就归谁管。

为啥古人非得跟老天爷较劲,在钱塘江北岸再起一座大城市呢?咱们看看古代的行政区划,或许能找到答案。

杭州在秦朝时就有了行政设置,后来大多时候都归会稽郡或吴郡管。钱塘江就像一条自然的界线,把杭州和绍兴隔开,也让江南地区分成了西北和东南两块。到了唐朝,行政区划有过变动,一度被分成了浙江西道和浙江东道。浙东那边包括了像现在的绍兴、宁波、衢州、金华、台州、温州这些地方,中心在越州。浙西这边呢,有杭州、湖州、镇江、苏州、常州、南京这些州,一开始中心在润州,后来又移到了杭州。这两个地方都是唐朝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

不过,要是真比起来,浙西的整体实力那是要比浙东强一些的。就拿唐朝时候的行政划分来说吧,州这个级别,除了那些重要的都督府、都护府,还分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个档次。浙东那边,也就越州能算个望州,其他的都是上州。反观浙西,苏州可是雄州,润州和常州也都是望州,剩下的也都是上州。这么一看,浙西在政治上的地位,那可比浙东高出不少呢。

说白了,浙西那边地势平,河流也多,跟浙东很不一样,浙东尽是山丘,路都不好走,种庄稼的条件差远了。隋朝时候挖了条江南运河,从钱塘江一直通到长江,把杭州、苏州、湖州、常州、润州这些地方都串起来了,围着太湖形成了一大片种水稻的好地方。

杭州是大运河旅程的开头,它在江南经济里头的位置那是明摆着的。谁要是拿下了杭州,就等于捏住了财富的大动脉,这也就是为啥唐朝时杭州能成为浙西那块儿的重要地方。说起来杭州和绍兴这两座城的较量,说白了就是浙西和浙东两边儿实力的比拼。很明显,有浙西做后盾的杭州,比绍兴更有战略上的优势和成长的空间。

【钱镠“慧眼识珠”,杭州首次成为一国之都】

不过说实话,吴越国的老大钱镠选杭州做都城,确实让人挺吃惊的。你想啊,绍兴那地方,建城都上千年了,不管是城市实力还是文化底蕴,都比杭州要强。再说春秋那会儿的越国,不就是从绍兴出发,一路打拼,还想争中原的地盘嘛。

大家探讨钱镠为啥选杭州当都城,常提到他本就是临安本地人。就是说嘛,“发了财不回老家炫耀,就像穿着华服在黑夜里走”,钱镠打下江山后,回老家建都,这才算没白活一世,当了个真英雄。

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琢磨琢磨,钱镠这家伙确实挺有眼光。你看,浙西那块地儿,挨着江淮,还能扯到中原那边,发展的路子宽得很。反观浙东,被大海围着,没啥战略上的回旋余地。

另外,咱们看看中国地形图,长江中下游那片广阔的平原,从巫山的东边一直伸展到长江三角洲。这块大平原和中原地区是连着的,历史上这里老打仗,中原的势力也经常来占地方。平原再往南呢,就是山多地形复杂的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了。要是中原的势力想从这里往南打,那可得费老鼻子劲了。平原和丘陵的分界线,跟长江差不多一个方向,从东到西延伸了好远,杭州就在这分界线的最东边。从杭州再往东,钱塘江口就像个大喇叭一样突然变宽了,船都不好过去。

你可能会想,绍兴就在杭州隔江相望的地方,它不也正好处在这条分界线的最东边吗?把都城选在江的北边和南边,差别可大了去了。要是把都城定在绍兴,也就是钱塘江的南岸,那钱塘江就成了挡敌人的最后一道大自然的屏障。但这样一来,不就把自己关在浙东这块小地方了,到时候想退都没地方退,只能当个偏安的小朝廷。反过来,如果把都城放在杭州,也就是江的北边,那往前可以连接到吴地、楚地和中原,往后还能渡江回到浙东守着。

简单说,杭州在政治和军事上,比绍兴更加重要。所以,在那个英雄辈出、吴越国自立为王的时代背景下,钱镠独具慧眼,选了杭州作为首个国家的都城。

为了跟上国都的标准,杭州开始了好几轮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其中,最关键的一次扩建发生在893年,那时候叫景福二年。钱镠亲自带着20万士兵,动手建起了新的城墙,这城墙从秦望山开始,穿过夹城,一直延伸到钱塘江边,再绕过钱塘湖、霍山和范浦,整个城墙围起来有七十里长。这样一来,钱塘江和西湖之间的那片长条形地方,就都被圈进了城里。一个真正的大杭州城就这么诞生了,从那以后,杭州城的基本样子也就定下来了。

钱镠要大建“罗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来呢,吴越国旁边都是吴、南唐、闽这些割据的地盘,杭州城军事上压力挺大。二来,大运河让杭州在隋唐时候就成了江南的商贸重镇。所以,新建的“罗城”主要是围着南北向的运河建,长长的一条,把运河边上的市集、民房都圈进来了。

上面这张照片拍的是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里头,五代那会儿吴越国修海塘的情景。工人们把大石头装进竹子编的大笼子里,一层一层叠起来,就成了海塘。他们还打了不少木桩加固,这样海塘就特别结实了。

城里的建设搞定后,钱镠也没落下城外那个麻烦——“搬沙鬼”。打从秦汉那会儿设县开始,修海塘就是杭州官员们的头等大事。等到杭州一跃成了国都,海塘的重要性更是直线上升。起初,钱镠试着用了老法子,就是拿土堆塘,可效果不咋地。大潮一次次地冲,土塘早晚得塌。

钱镠打算给技术来个大升级,他用了个新招儿,叫“石头装竹笼法”。就是先把石块塞到竹条编的大长笼子里,然后把这些笼子运到江边,一层层地摞起来,建成海塘。为了不让笼子乱跑,他还在海塘的前前后后都打下粗粗的木桩,迎着潮水那边再摆上大石头。这种新型海塘,建起来可比土塘贵多了,但特别结实。就像五代那时候的历史书《十国春秋》里写的那样:“潮水再也冲不垮了,沙子泥土慢慢堆上来,岸边越来越牢固。”

到现在,杭州的大小和宏伟程度,已经不是绍兴能比得上的了。

【“东南第一州”,为南宋定都打下基础】

从唐朝、五代一直到宋朝,杭州、越州和明州都是海上做买卖的重要港口。跟绍兴比起来,杭州有个特别大的好处,那就是大运河。虽说绍兴城里城外到处都是水道,也能通过水路跟杭州和江南的运河连上,但跟杭州不同的是,绍兴那边有条钱塘江,这江水流得时快时慢,脾气捉摸不定,给商人们添了不少麻烦,算是商路上的一块大石头。

交通对经济和贸易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自明的。就拿丝绸行业来讲,到了隋唐那会儿,丝绸的生产地遍布了中原、巴蜀、江南这些个地方。可一到五代和宋朝,江南的丝绸行业就逐渐冒尖了。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浙江丝绸这行当在那时候有了个大变化:缫丝和织绸的工作分开了。

以前,丝绸制作都是农户自家搞定,从种桑树、养蚕宝宝,到抽丝、织布,全是一条龙服务。但农户人手有限,这生意自然就做不大。后来呢,大家开始分工合作,抽丝和织布成了两个单独的活儿,这样一来,效率就噌噌往上涨。到了宋朝,浙江那边产的绢子,数量直接翻了一番,比唐朝最盛的时候还要多,一下就成了全国丝绸制作的老大。

专业分工的生产方式,得靠大量原材料和产品的来回搬运。在古代,水运是最快捷又省钱的方法。这样一来,杭州作为大运河的头一站,跟绍兴比起来,优势可就明显多了。

简而言之,杭州和绍兴都挺“走运”的。安史之乱闹得北方不太平,老是打仗,所以北方人都跑到相对安稳的江南去了。要说起来,杭州接收的移民比绍兴还要多。唐朝的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这本书里写了:“杭州啊,是东南这一带的大城市……它扼守着吴越的咽喉,江海位置优越,国家繁荣昌盛,人口越来越多……不少名士良将都到过这里。”

五代十国那会儿,吴越国就像是乱世里的一股清流。其他国家都在忙着抢地盘、想一统天下,但钱镠这人头脑特别清醒。唐朝还没垮台的时候,他虽然控制着两浙地区,但心里还是向着唐朝的。后来朱温把唐朝给篡了,建了个梁朝,钱镠立马就向梁朝低头,换来了“吴越王”和“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封号。再后来,后唐把梁朝给灭了,钱镠又赶紧向后唐表示忠心……吴越国,走的就是低调自保的路子。

因此,吴越国避免了战争,开始专心搞建设,他们忙着修水利、开农田,还“关门在家养蚕织布”。《资治通鉴》里头说,从五代那时候起,“钱塘”这地儿就比东南其他地方富裕。到了宋朝,宋仁宗还亲自给杭州题了个名,叫它“东南第一州”。

《道德经》里有句话:“不跟人争,就没人能争过你。”五代时期的历史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个不爱争斗的吴越国,经历了三代五个国王,一共存在了86年,是那段动荡年代里存活最久的国家。而且啊,吴越国的“结束”,也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宋朝的两位开国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他们打下了中原,然后把矛头指向了东南。这时候,吴越国的国王钱弘俶很识相,自己跑到宋朝的都城开封,把地盘、人口都交给了宋朝。

聊起这段往事,大家总爱感慨,杭州可真是走运。在吴越国的精心打理下,杭州一跃成为东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而且说来也奇,每当朝代更迭、老国家垮台的时候,杭州城竟然奇迹般地没啥大损伤。

说实话,赵宋皇族算是挺走运的。赵光义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杭州城,从那以后,事情就慢慢起了变化。过了100多年,没想到北宋被金人给灭了。这时候,赵光义的六世孙赵构急得赶紧称帝,一路往南跑。说来也巧,杭州又被选作了都城。这地方位置好,家底也厚实,是东南最繁华的城市,就这么给赵家王朝又多撑了100多年。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