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研究发现肠道细胞通过机械拉力竞争排出颠覆传统挤压理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0:42 1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肠道细胞是因“拥挤”被排出上皮组织。但最新发表于《Science》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细胞的排出其实是一场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网络驱动的“拔河”——拉不住的细胞,才会被淘汰出局!

传统观点认为,肠道细胞是因“拥挤”被排出上皮组织。但最新发表于《Science》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细胞的排出其实是一场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网络驱动的“拔河”——拉不住的细胞,才会被淘汰出局!

文章介绍

题目:上皮张力控制肠道细胞排出

杂志:Science

影响因子:45.8

发表时间:2025年9月

#1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肠道上皮是人体更新最快的组织之一,每几天就会完成一次“换岗”。细胞从隐窝生成后,向上迁移至绒毛顶端,最终被“排出”(淘汰)以维持组织稳态。

过去主流观点认为,这种细胞的排出是由于“overcrowding(过于拥挤)”所致。

然而,本研究利用类器官、光遗传学和激光消融等技术,首次揭示细胞排出是由细胞间张力差异驱动的主动过程

细胞若无法维持与邻居的“拉力平衡”,就会被“拽”出局。

这一机制不仅重塑了对肠道稳态的理解,也为炎症性肠病、先天性簇状肠病等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肠道上皮细胞之间类似拔河式的竞争调节着细胞外排。


#2

研究思路

Methods

本研究基于小鼠肠道类器官与活体组织,系统探讨细胞排出的力学调控机制。通过构建荧光标记的肌球蛋白报告系统,结合光遗传学激活与激光消融技术,精确操控并实时观测细胞间张力变化。

#3

主要研究结果

Results

1. 细胞从张力区域排出,而非由拥挤驱动

小鼠肠道类器官可在体外完整复现“隐窝干细胞增殖→绒毛分化→顶端排出”的整条自我更新流程。

研究团队利用H2B-mCherry核标记结合深度学习追踪,构建了一套高通量定量平台,在数百个细胞排出事件中精确锁定时间与空间坐标(图1A-B),为后续机制统计奠定高分辨率基础。

图1

隐窝区以核碎裂凋亡为主,绒毛区92%为活细胞排出,且细胞排出事件多发生在平均或低密度区域,排除了“越拥挤越排出”的传统观念(图1C-D)。

图1

基底部位的肌球蛋白Ⅱ从隐窝到绒毛顶端递增;激光线切显示顶端组织快速回弹,证实其处于持续张力而非压缩,为“张力性拔河”的机制奠定基础(图1I-K)。

图1

通过对野生型小鼠小肠进行激光线切实验,在绒毛顶端和轴部进行基底切割后,组织均出现快速回弹(图S2)。因此,肠道上皮细胞的排出并非由细胞拥挤或压缩引起,而是发生在张力区域,提示张力在调控细胞排出中具有关键作用。

图S2


2.一个高度动态的肌动球蛋白网络构成了基底组织张力的结构基础

为直观捕捉细胞骨架收缩力,构建Myl12a–mNeonGreen报告类器官实时反映肌球蛋白II活性。长时间光片成像显示,细胞被排出前,基底部位的肌球蛋白II数分钟内骤升,并沿侧壁“拉链”式爬向顶端,收缩力直接顶出细胞(图2C)。

图2

沿隐窝-绒毛轴量化显示,基底肌球蛋白II强度在绒毛域最高;超分辨STED显微镜揭示两种分布:顶端以junctional池为主,基底则形成medial池(辐射状连接胞体中心与侧壁)。两种池在基底重叠,构成横跨多细胞的“基底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网络”,类似其他上皮协调运动结构(图2E-F)。

图2

将报告类器官接种于仿体内三维隐窝-绒毛拓扑水凝胶。高时空分辨率活成像揭示基底侧肌球蛋白II呈周期性“脉冲”式聚集与消散,伴随基底面积同步缩小(收缩)与扩张(松弛)。邻近细胞面积变化呈反相关,表明张力通过连接位点跨细胞传递,实现组织级协调(图3A-C)。

图3


3.细胞的排出受其施加组织张力的能力所调控

为探究肌球蛋白II活性如何影响上皮张力与细胞排出,设计了一种基于CRY2和Arhgef11的光诱导Rho激活系统,并将其整合进小鼠肠道类器官。

利用光遗传学工具,通过蓝光激活Rho信号通路,增强肌球蛋白II活性与组织张力,直接观察到细胞排出率显著上升,证实张力变化对细胞排出有直接影响(图4B-C)。

图4

利用光遗传工具精确地只激活肠道绒毛尖端一半区域的肌球蛋白II活性,创造低张力与高张力细胞群边界,发现非诱导侧细胞排出率激增,说明张力差异是细胞排出的主要调节因素(图S5D-E)。

图S5

为了进一步验证张力差异对排出的影响,构建了遗传混合类器官模型,其中包含不同比例的野生型细胞(标记H2B-iRFP)与光遗传学改造细胞(标记H2B-mCherry)(图S5K-L)。

研究发现,野生型细胞在肌球蛋白II活性低的环境中排出率上升,验证了张力差异导致细胞排出的规律性变化。

图S5


4.基底皮层结构完整性受损诱导细胞排出

为了在细胞水平验证“张力拔河”假说,采用红外激光微手术破坏单个细胞的基底层,发现基底受损细胞迅速扩张并被排出,而核受损细胞则不会。基底扩张程度与排出概率相关,肌球蛋白II活性在后续排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被抑制后排出概率和速度均显著下降,证实了基底张力完整性对维持细胞在组织中的稳定至关重要,一旦受损细胞将被主动排出(图6)。

图6

通过激光破坏多细胞基底连接点,发现能引发多个细胞协同排出,且肌球蛋白II活性对这一过程同样关键。多细胞排出时,特定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构收缩,而邻近细胞连接保持完整,组织整体排出率未上升(图S6)。

在嵌合体类器官中观察到,排出细胞及其邻近细胞的肌球蛋白II水平均会上调,说明排出是一个组织层面的协同事件,排出细胞能触发周围细胞肌球蛋白II上调来协助自身排出(图6S-T),体现了上皮组织在维持稳态过程中细胞间的高度协作性,进一步揭示了细胞排出不仅是细胞自主行为,更是组织层面的协同调控过程。

图6


5.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缺失扰乱簇状肠病中的组织张力和上皮稳态

通过CRISPR技术构建Epcam−/−肠道类器官,发现其形态扭曲、生长延迟且分化异常,干细胞和未成熟肠细胞标记物表达增加,成熟细胞类型标记物表达减少,与先天性簇状肠病(CTE)病理特征一致,表明Epcam缺失破坏了组织张力和上皮稳态(图S8)。

Epcam−/−类器官细胞排出率显著上升,肌球蛋白II超活化,与组织张力增加促进细胞排出的机制相符(图7F-G),表明Epcam缺失通过影响张力调控细胞排出,可能参与CTE病理过程。

图7

在Epcam−/−与野生型细胞混合类器官中,野生型细胞优先被排出,且随着Epcam−/−细胞比例增加,野生型细胞排出富集度上升。Rho信号通路抑制剂可逆转这一现象,降低野生型细胞排出(图7H-K),证实了肌球蛋白II活性差异导致的张力异质性是细胞排出的关键因素,且在CTE病理中起重要作用。

图7


小结

本研究通过小鼠肠道类器官模型,结合光遗传学和激光微手术技术,揭示肠道上皮细胞排出由细胞间张力差异而非拥挤主导。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网络形成动态张力网络,调控细胞力学平衡,细胞因张力不足或基底受损被排出。在模拟先天性簇状肠病的Epcam基因失活类器官中,肌球蛋白II超活化致张力失调,细胞排出率上升,破坏上皮稳态。

该发现为理解肠道上皮细胞排出机制及CTE病理提供新视角,也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参考文献

Krueger, D., Spoelstra, W. K., Mastebroek, D. J., Kok, R. N. U., Wu, S., Nikolaev, M., Bannier-Hélaouët, M., Gjorevski, N., Lutolf, M., van Es, J., van Zon, J., Tans, S. J., & Clevers, H. (2025). Epithelial tension controls intestinal cell extrusion. Science, 389(6764), eadr8753. doi: 10.1126/science.adr8753.


来源:培养盒守护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