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也不用说啊,我们都知道“居长安,大不易”。唐朝的白居易同志,也是个公务员,级别相当于正处级,工作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白居易同志职务一般,但工资可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但是白同志却买不起房,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房租比较高,城区的租不
其实,历朝历代买房都不容易。
南北朝贫富相差极为悬殊,普通居民收入只有几千,房价则是几百万。谢灵运那样的大财阀“左江右湖,南北二山",房价都被他们给炒上去了。
唐朝也不用说啊,我们都知道“居长安,大不易”。唐朝的白居易同志,也是个公务员,级别相当于正处级,工作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白居易同志职务一般,但工资可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但是白同志却买不起房,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房租比较高,城区的租不起,所以上班比较远,很漾洒的买了一匹马,相当于我们买车。白同志还是很懂享受生活的,雇了两个保姆,每月的总支出大约是七千五百钱。白同志很象蜗居里的海萍,不肯高价租城里的好房子,而是把剩下八千五百钱存起来,一心要买套房。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没能买的起长安的房子白同志兼诗人的文学功底很高,但是不懂经济,不了解通货膨胀。最后白公务员急了,很愤青的说:"你们局级干部在长安炒房子,我处级干部就去周边炒房子。"于是白公务员跑到长安城的卫星城--陕西渭南县,买了套房子,平时在单位蹭房子住,逢假期和周末回渭南的家里陪老婆。可见唐朝时处级及以下公务员待遇也就跟我们的都市普通小白领差不多,
关于房奴,也是宋代就有记载。宋代有本书叫《白獭髓》,写的就是房奴生活:"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则赁被而居。"大意就是所有的存款不够,还借来钱砸在房地产上,不得不节衣缩食还债,别说家里人买新衣服,就连被子都是租的。北宋时期,苏东坡同志一辈子也没能在首都开封买上房子,不得已,在外省小县城投资了几套房地产。苏文豪公务员的儿子在首都结婚的时候,居然都没搞到一套新房,苏公务员急眼了,最后想办法跟朋友借了一套房子,总算把喜事办了。北宋跟我们的现实还是有区别的,象苏文豪公务员这样的中层国家干部,在京城大都是有几套房子的。可见北宋时期公务员待遇还不如现在。苏文豪公务员的弟弟苏辙就比较幸运了。该同志也是公务员国家干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熬了几十年工龄,在七十岁的时候终于买到了房子,但是买的位置还算不上首都开封,而是在开封南边的许昌买的,相当于首都的卫星城。就好比在北京买不起房的同志,跑到天津去搞了一套。 苏辙公务员同志专门为买房的事写了诗,"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宋朝文人叶梦得说:"人未有无产而致富者也。有好便田产可买则买之……勿计厚值。"这话一再被地主老财们重复。有点闲钱,买房子置地,不惜一切代价。
元代虽买房也不容易,但国家给分房子。生活在元代的公务员还是不错的,建国开始,就给半数京官和所有地方官分了房,叫“系官房舍"。当然分到的房子大都是“经济适用房",很多官员嫌弃房子太小,便出现了强买强卖甚至杀人夺舍的现象,民怨极大。忽必烈就出台了一个很特殊的“限购令”:当官的不能买房。
明代买房也不是件易事呀。《金瓶梅》第五十六回,西门庆的结义兄弟要买房,朋友帮他算了算帐,"一间门面,一间客座,一间床房,一间厨灶--四间房子是少不得的。论着价银,也得三四千多银子"。小户型房子,要三四千两银子。而清河县县令,从七品国家公务员,每年薪水不过三百五十两。也就是说,就算县长去买房,如果不贪污的话,需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房钱。明代攀比之风严重,房价虚高的厉害。明太祖规定,任何人不得超越等级建房,例如居民门窗不得使用朱红油漆;庶民住房不得超过三间:功臣宅邸两边可以保留五丈空地:军民房屋不许建成五间或九间:寺观庵院不得使用斗拱。明朝中叶,北京的地皮已经涨到每亩纹银两千两,折成人民币也有好几十万。
清代多数人终身为佃户或自耕农,仅能维持温饱,购房能力极低。农村土地交易受宗族和地主制约,城市房产则受商业影响,价格波动更大。但是公务员同志可以分到房子。满人刚进北京那会儿,给领导们分房子。一品官二十间,二品官十五间,三品官十二间,四品官十间,五品官七间六、七品官四间,八品官三间,不入流小军官每人两间。按照每间十五平方米估算,从一品官的三百平方米、到小军官的三十平方米不等。
结:历朝历代体制内人员的住房其实都不难解决,甚至体制内人员每人住好房子大房子多套房子的问题都不难解决。处于金字塔的中上层,他们俯瞰着芸芸众生。但体制外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也要解决,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公租房呼之欲出!
感谢你的阅读,希望书写文章能助你在房产和金融领域有帮助(全国范围资产代卖)
我们这里还建了个“房产交流群”,与认同阿霖的一起讨论交流,关于宏观形势、投资风向、政策走向、副业搞钱的信息分享和观点碰撞(需要进群主动私信)
不要让自己活在信息孤岛,与聪明的人前行。
来源:时光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