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35年前,列车开过,诗人死去,诗的时代就此终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2:13 1

摘要:中文世界在这一天集体悼念一位迷途的哲学教员。1989 年的3月26日,黄昏,一个年轻人在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京沈铁路上卧轨自杀——查海生,男,25 岁,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师,笔名“海子”。

我们是如此热衷于悼念。

中文世界在这一天集体悼念一位迷途的哲学教员。1989 年的3月26日,黄昏,一个年轻人在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京沈铁路上卧轨自杀——查海生,男,25 岁,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师,笔名“海子”。

两周前,他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最后一首诗,题目是《春天,十个海子》。诗中写道:“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他想象“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追问“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场经过预言的死亡,一场仪式性的死亡。

1964 年 3 月 24 日,査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村庄。1979 年,15 岁的査海生考入恢复不久的北京大学法律系。今天,他的同级同学或任职于最高人民法院,或是中国最重要的法学教授,或执掌律师事务所,或是从学术界转投佛门。

査海生则被另一些刚刚解禁的事物所吸引。他在北大认识了西川和骆一禾,两个和他一道载入中国文学史的名字,开始了诗歌创作生涯。他喜欢哲学,喜欢谈论苏格拉底和尼采,毕业论文写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这个业余兴趣将带给他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

未名湖边的诗人,就这样在远离文化中心的昌平,教起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对职务没什么留恋、也显然不称职的教员,他不会拒绝学生的要求,在下课前朗诵自己的诗。

相较于“铁饭碗”的大学教员,“诗人”在那个年代还无法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尽管他们拥有比今天更狂热的拥趸。短短数年的写作生涯中,海子既有格局宏大的史诗,也用浓烈的抒情短诗打动了更多读者。在他笔下,人和太阳、大地、草原这些意象是如此亲近。

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诗人”才是海子更受认可的身份。1988 年,海子获得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去世 12 年后,他和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在北大,他的名字定时出现在诗歌节上,也在“不仅允许甚至要求有一点精神”的时候,被轻车熟路般地提起。

在悼念海子的文章中,诗人西川写道:“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所谓“神话”,用罗兰·巴特的路数来说,就是为仪式、图像等文化形式强加某种意义,来“教育”和“洗脑”受众。1994 年,西川如是列举那些关于海子的神话:

……有人盘算着想把海子的短诗拍成电视片;学生们在广场或朗诵会上集体朗诵海子的诗;诗歌爱好者们跑到海子的家乡去祭奠;有人倡议设立中国诗人节,时间便定在海子自杀的 3 月 26 日;有人为了写海子传而东奔西跑;甚至有人从海子家中拿走了(如果不说是“掠走了”)海子的遗嘱、海子用过的书籍以及医生对海子自杀的诊断书(这些东西如今大部分都已被追回)。

西川,《死亡后记》

对于海子的死,西川提出了七种解释,分别是自杀情结、性格因素、生活方式、荣誉问题、气功问题、爱情受挫和写作理想。其中,“气功问题”颇具争议。海子留下的六封遗书中,五封都在指责两个“道教巫徒”对他的“幻听折磨”,只有自杀时带着的那封,写明“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这是一个迷恋气功的海子,被迫害妄想折磨的海子。教工宿舍的邻居会对他皱起眉头,而一个理智且精致的当代人,更不太可能做他身边的朋友。

如果说“死于 1989” 的事实多少圣化了海子,也圣化了死亡,他的离世又的确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经历了 1980 年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即将在短暂的犹豫、彷徨之后,拥抱 1990 年代的全面市场化与实用主义。诗人的身份将显得不合时宜,被弃置,或被点化为具有增值效应的玩物。有统计称,从 1989 年到 1994 年,至少 14 位中国青年诗人自杀、病故或被害。

据说,在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海子向父亲表达过离开大学、去海南办报纸的想法。这可能是海子离物质生活的成功最近的一次,但计划并未付诸实施。昌平没有海,海南有;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后来在房地产商的广告里起死回生。

最终,也许只有“矛盾”足以概括海子的死,以及整个 1980 年代的诗歌热。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奚密的话说,后文革时代的诗歌崇拜“推崇创作自由与个性,却也因为把诗提升到宗教式的至高地位,而给它强加了专断的限定……它抵制、厌恶消费主义,却全然无法阻止自己成为一件商品。”

时辰已至。

1964 年的3月26日,英国议会就一种独特的字母教学法展开了讨论。这种教学法被称为“启蒙教学字母”(Initial Teaching Alphabet,ITA),它由 James Pitman 爵士设计,1961 年首次引进英国学校,之后也推广至美国和澳大利亚。

ITA 的设计基于一个简单的理念:英语包含了太多不规则的拼读规则,给儿童学说英语带来了很多困扰。比如,数十种字母组合都可以念成单词 “eye” 中的长元音,总结这类语音与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件颇为复杂的事。

为此,ITA 在原有二十多个字母的基础上,加入了十多个新字母,并且修改了原有的单词拼写,来强化英文的可拼读性。比如 “wisdom” 这个单词,在 ITA 体系中就拼成 “wizdom”,来避开 “s” 的读法混淆。当孩子们长到 7 岁时,他们将被引导至 26 个字母的标准字母表,学习正式拼写。

尽管有“降低文盲率”这样一个美好的初衷,ITA 的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从 ITA 过渡至标准拼写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口音问题似乎也没有被充分顾及。2001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成长于 1960 年代的英国人认为 ITA 对养成阅读与拼写能力更多是一种阻碍,而非助益。

如今,ITA 早已不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人们有时也会怀念 ITA ——曾经,正是依靠它,孩子们才能传递那些大人看不懂的纸条。

1971 年的3月26日,随着双方谈判的破裂,巴基斯坦军政府派兵进入东巴基斯坦,镇压当地的孟加拉民族主义者,孟加拉国独立战争就此爆发。

孟加拉独立运动是印巴分治遗留的历史问题。1947 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成立独立国家,其中,巴基斯坦的西部和东部被绵延近 2000 公里的印度领土所隔开。1970 年,东巴基斯坦的人民联盟赢得大选,由于担心失去对东巴基斯坦的控制,军政府拒绝移交权力,人民联盟最终于 1971 年 3 月 25 日宣布在东巴基斯坦成立独立的共和国。

孟加拉国独立战争的双方都受到大国支持。作为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国并未干预军政府的军事行动,并且开除了持异议的驻东巴基斯坦总领事。印度则在当年底加入东巴基斯坦一方,迫使巴基斯坦于 12 月 16 日投降。这场战争也造成严重的人道危机,除战斗人员外,孟加拉平民的死亡人数估计在 30 至 300 万之间。

2010 年的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护卫舰在黄海海域白翎岛和大青岛之间沉入海底。舰上 104 名官兵中,46 人丧生,包括舰长在内的其他官兵获救。

由于“天安”号沉没前发生了爆炸,调查人员立刻怀疑事件是由外力攻击所致,并将朝鲜列为首要嫌疑人。根据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专家组成的调查小组的报告,“天安”号是由朝鲜潜艇发射的鱼雷所击沉,除此之外的所有可能性均被证据所排除。不过,韩国国防部当年 9 月公布的报告表示,尚未发现攻击来自朝鲜潜艇的直接证据。

如果“朝鲜击沉”的结论属实,朝鲜就违反了 1953 年签订的停战协定。这使事件成为朝韩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后,韩国李明博政府全面中断了韩朝间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强化了韩美联合防御机制;朝鲜则断然否认与事件有关,于当年 5 月 25 日中断了与韩国的所有官方及民间往来。

来源:好奇心精选一点号

相关推荐